第一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学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养成善解人意的良好品德和习惯。过程与方法:同学间相处,要努力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帮助、关心别人,在具体行动中奉献自己的爱心,实现人生的意义。知识与技能: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学会换位思考,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友善相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的深刻道理难点:怎样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生活在线(教材P53)讨论1:读了“生活在线”中的有关材料,大家有何体会呢?教师小结:这里主要让学生能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甚至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素质。雨天公共汽车座位潮湿的问题是一个很平常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故事中中年妇女的行为发现,公共汽车座位的潮湿大多是可以避免的。但大家常常不太注意,中年妇女的行为表明人们的素质有待于提高。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留给别人。其实,方便别人也就是方便自己。讨论2:综合上述例子,你认为出现上述不和谐事情的原因是什么?过渡: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许多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都把“让世界充满爱”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和理想。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围绕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作为公民个人应该怎么做?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话题。【自主学习】要求:对照教材,自主填空,在教材中适当标注。至理名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的道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义: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关键:【多元探究】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活动内容:名言赏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讨论:至理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教师小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本意思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没有权利强加给别人。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过程,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怎样对待自己,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它的核心就是“爱人”,实质就是关心、帮助、尊重和理解他人。过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看似容易,但要做到还有一定的难度。活动内容:生活实例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因为爱,所以往往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子女,造成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大人都喜欢逛商店,特别是妈妈。但我们都注意到: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总是不喜欢呆在商场里.这常常让大人们感到不能理解。为什么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和丰富的食品都不能吸引小孩子呢?很多专家都无法解释。有一位儿童心理学家却轻而易举地解答了这个问题。讨论1: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讨论2:你在生活中父母有没有因为他们的喜欢或不喜欢强加于你?当时你的心境怎么样?讨论3:你有没有因为自己的喜欢或不喜欢强加于你的父母?你父母当时作出了怎么样的反映?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一是为了说明生活中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一定的难度;二是讨论2和讨论3分别让学生体验“当别人把‘己所不欲’强加于你时的心理感受”和“当自己把‘己所不欲’强加于别人时别人的心理感受”,来体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再者,实例和讨论中选用把喜欢或不喜欢的事强加于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己所不欲”“己所欲”都不能强加于人。把“己所不欲”“己所欲”强加于人都是不尊重人的表现。最后,选择亲缘关系最近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来说明,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父母与子女之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况且与他人。活动内容:辨析明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我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请你发表你的观点。设计意图:针对学生很容易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理解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