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2.延伸拓展法课时安排1课时预习准备1.熟读课文。读出语调、语气、语顿、语速和语意。2.了解作者生平及背景材料。3.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大意。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是否听过这样一首歌(《归去来》片段)。这首歌是电视剧《神雕侠侣》的片尾主题曲《归去来》(学生答),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杨过和小龙女厌倦了江湖的恩怨情仇腥风血雨,甘愿淡漠人世繁华,抛开人世的纷纷扰扰,退隐山林,寻一个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小说如此,生活也如此,1600年前,我国最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看透黑暗官场,不满于污浊的世俗社会,毅然拂袖归隐,躬耕田园。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陶渊明诀别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二.解题1.作者简介陶潜,又名渊明,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2.辞赋(幻灯片)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又称楚辞。又因屈原写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又称“骚体”。其特点是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多用语气词“兮”,每句三拍。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到了西汉,赋在辞的影响下产生,是有韵的散文讲究铺排。而辞仍是诗,重在抒情。三.朗读课文1.放录音(听朗读的同时提醒学生结合画面加深理解)2.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属“辞”体,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较长停顿。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按三拍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在每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3.放录音,学生跟读四.研习课文“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做官往往是封建社会士阶层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首选之路身在仕途的陶渊明为什么却想辞官归去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在此先作提示,本文写于作者辞官之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归,文中所记叙的归途和归家后的生活都是作者想象的情状。1.男生读第一自然段A.朗读指导:第一二句以反问的语气表示归田之志的诀绝。朗读时用升调“胡不归”重读。“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一种悔悟和庆幸溢于言外。“悟、知、远、觉”应重读。B.思考:a.由何处而归?归向何处?为何要归?(用原文词句作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不谏”、“可追”。)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课外补充的这首诗(幻灯片)(学生齐声朗读)陶渊明曾有这样两句诗“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和“池鱼”恰反映出他“心为形役”的痛苦。b.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明确:“田园将芜”“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责自悔,“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自恕自慰。总的心情是“悲——乐”)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2.女生读第二自然段此段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我们先来捕捉作者的叙事线索。(归途——抵家——家中——园中)“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一踏上归途,就露出了欢快之情。(速度渐快)“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更表现出他迫切希望回到大自然怀抱的心情,简直像孩子一样的天真。因此到家一看,“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更显得亲切动人。这里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