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共几课时3课型新授第几课时2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两个生字“替、您、婆”,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用心体验“爱”的价值。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生字,朗读、背诵课文。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体验“爱”的价值。教学资源1.(实物或图片)蝈蝈、插图、小黑板。2.课前让学生试着蒙上眼睛做一回盲人,体会一下盲人的感受。预习设计1.了解残疾人的生活。2.读读有关爱的小诗。学程预设导学策略调整与反思一、导入1.齐读课题。2.说说盲的意思。3.句式训练。盲婆婆独自一人住在小屋里,看不到,看不到,她。二、学习课文内容(一)学习第一自然段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2.看图片,再读第一自然段。3.看句子,读一读,进行比较,体会红领巾给婆婆送蝈蝈时的高兴。4.再说几个表示高兴的词。笑哈哈乐颠颠喜盈盈5.体会红领巾关心盲婆婆的美好心灵。6.有感情地读。(二)学习第二自然段1.回答问题,为什么要送蝈蝈给盲婆婆。2.想象:平日里,红领巾休息时都会为盲婆婆做些什么3.观察蝈蝈,回答问题。4.有感情地读第二自然段。(三)学习第三自然段1.想象盲婆婆好像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2.认真思考,回答老师提问。一、导入1.板书课题,生读课题(注意两个轻声音节。)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里的“盲”是什么意思呢?(指名答)3.课前我们做过一回盲人,说说你眼睛看不见的感觉。4.课文中的盲婆婆眼睛长期看不到光明。她会遇到什么困难呢?(出示练习)过度:是啊,她一个人住在看不到……感到难过。现在呢?还孤独吗?为什么?请读第一自然段。二、学习第一自然段(一)学习第一自然段1.自读,指名答。2.难怪她今天这么开心。那小朋友是怎么样送蝈蝈给盲婆婆的?再读第一自然段。3.比较句子:a.捉了一只蝈蝈送给盲婆婆。b.乐呵呵地捉了一只绿色的蝈蝈,喜滋滋地送给了邻居家的盲婆婆。哪一句好?为什么?4.“喜滋滋”“乐呵呵”这两个词表示什么?(指名说)像这样ABB的词有很多,以前就学过,那像这样的表示高兴的词,还有吗?5.这位红领巾高兴地把蝈蝈送给盲13.回答问题,体会盲婆婆小时候欢乐的童年。4.句式训练:歌声会,看到。歌声会,想起。5.用心朗读第三自然段。(四)学习第四自然段1.跟着老师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2.理解省略号的用法。3.思考想象,回答问题。4.一起读这一节。三、总结、拓展1.齐读课文。2.谈谈学习后的所想。3.说说自己了解的残疾人。四、学习生字1.认读生字。2.记住这些字。3.说说这些字中的注意点。4.学生按笔顺书空,描红。婆婆,从中你看出什么呢?6.说明他关心盲婆婆,他知道盲婆婆眼睛瞎了,他想祝福她眼睛快快好。谁愿意把红领巾对婆婆的美好祝愿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生读评价再读生齐读。(二)学习第二自然段1.红领巾来到盲婆婆家门前,他会说什么?从他的发言中,我看出这个小朋友很有礼貌。你还可以怎么有礼貌地说?能做一做动作试一试吗?2.看得出这位小朋友也很有爱心。从他的发言中,我们知道了小朋友为什么要送蝈蝈给盲婆婆?3.师:平时,小朋友不上学时,他都会为盲婆婆做些什么?可上学的时候,他没办法照顾婆婆了,就让它来当自己的替身吧。出示(实物蝈蝈)4.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5、引读第二自然段。(指导朗读)生齐读。(三)学习第三自然段1.师:蝈蝈唱着歌,盲婆婆听着听着,她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配乐读。指名说2.师:如果你就是蝈蝈,你最想把盲婆婆带到哪里去?3.蝈蝈的歌声会令盲婆婆也想起了许多美好的事情。她小时候都会有哪些欢乐呢?冬天会干什么?夏天呢?多么欢乐的童年啊!谁来读?4.我们也来当回小诗人好吗?(编小诗)5、师:听着蝈蝈的歌声,这时候她感到心中不再寂寞,孤独。因为蝈蝈的歌带她进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让我们读一读。生齐读。(四)学习第四自然段1.师:我们多么希望盲婆婆过得幸2福、快乐啊。可是她的眼睛是看不到光明的,让我们也来做一只蝈蝈,给她带去欢乐。读最后一段。2.师:这里有六个点,老师不明白,谁知道?为什么这里要用省略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