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再别康桥一、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重点在品味诗歌的“美”,品味纯美的意境、绝美的语言、唯美的情思,尤其应品味语言所呈现出的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建筑之美。学习难点:一定要紧扣语言本身去感受,通过反复诵读、潜心品读等手段,辅之以音乐的效果,调动联想、想象的能力,感受诗歌意境之美。二、预习导学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彷徨(pánɡ)荡漾(yànɡ)青荇(xìnɡ)B.寂寥(liáo)漫溯(shù)河畔(pàn)C.浮藻(zǎo)斑斓(lán)长篙(hāo)D.颓圮(pǐ)笙箫(shēnɡ)满载(zǎi)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河畔搅绊拌马索心宽体胖B.斑斓谰言澜沧江春意阑姗C.漫溯朔风塑封圈溯流而上D.浮藻烦燥燥热天声名大噪三、问题引领,知识探究1.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2.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这些意象中品读出诗人融入的情感吗?设计意图:品味诗歌的情景交融。3.在回忆往昔、挥别康桥的过程中,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波动?4.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5.诗歌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设计意图:从诗歌的结构中把握其创作特点。6.这首诗不仅具有音乐美,建筑美的特点,而且,也具有绘画美的特点。请说说你对这一特点的理解。四、目标检测阅读第2~6节,回答问题。1.选文可划分两层,第一层是,第二层是。2.由诗中内容可看出,诗人寻不着梦而流露出的内心感受。3.“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里的“梦”是指(当时、昔日)的梦。4.《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五、配餐练习:A组(基础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倩影(qiàn)青荇(xìnɡ)栉风沐雨(jié)呕心沥血(ǒu)B.漫溯(suò)笙箫(shēnɡ)桀骜不驯(xùn)从容不迫(cónɡ)C.彳亍(chìchù)颓圮(sǐ)无济于事(jì)载歌载舞(zài)D.长篙(ɡāo)瘦削(xuē)荒谬绝伦(miù)味同嚼蜡(jiáo)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耗费坐标系仗义执言忧柔寡断B.疏浚度假村良晨美景各行其事C.渲染编辑室饥肠漉漉枉费心机D.弹劾协奏曲融会贯通志大才疏3.下列各句的诵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我/身旁/飘过/这/女郎B.是/夕阳中的/新娘C.她/静默地/远了,远了D.那/河畔的/金柳B组(巩固题)4.对《雨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以“丁香”自喻,表现了一个正直知识分子的自傲精神。B.所写的“我”是一位敢于同旧世界决裂的革命者的形象。C.所写的“我”是一个处于失恋的苦闷与失望中的青年。D.所写的“我”是一位追求美好理想的青年的形象。5.“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对这段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段诗用了反复的手法,三次用了“轻轻的”,既增加了诗的语言美,也体现了作者恋恋不舍的感情。B.这段诗除了用了反复的修辞格外,还用了拟人——“作别西天的云彩”。C.首句“轻轻的”修饰的是“走”,与下一句的“轻轻的来”中的“轻轻的”用法一样。D.这段诗写出了诗人轻快、欢乐的心绪。6.“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对这段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段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B.将柳树称为“金柳”,比为“新娘”,是因为夕阳将其染成金色,艳丽多姿。C.“艳影”是“金柳”的艳影,并非“新娘”。D.这段主要写景,但景中蕴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7.填空。(1)戴望舒,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因《雨巷》一诗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叶圣陶赞誉这首诗“____________________”。(2)人们常把美好的称呼赋予那些成就杰出的诗人,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_________________”王维。徐志摩则被誉为现代“”,他共留下四部重要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___________________出于他自编的最后的诗集《猛虎集》,是诗人最具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