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赤壁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2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教学重点:苏轼歌咏赤壁的两赋一词,都是脍炙人口的诗文名篇。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相联系,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二、教学难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三、解决办法: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结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情感。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课时安排]两课时。[学生活动设计]一、第一课时,先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把握课文情感发展的脉络。二、第二课时,重点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涵的情感与哲理;比较阅读。[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二、介绍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1学生陈述搜集的材料。苏轼的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上颠沛坎坷。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文学上开一代词风之先,在诗词文赋上有辉煌成就。同时具有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的旷世才华。2背景性资料。苏轼被贬黄州。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1079)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首诗。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污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时,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的残酷打击感到悲愤、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三、诵读课文,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解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2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可采取个别诵读、整体指导,再集体诵读的方法。四、品读课文第1、2段。问1: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心情如何?明确: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澈,如梦境一般。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第1段先景后事,由事生情。问2: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明确:第2段,由乐到悲,营造一种主客之间萧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启下,引出主客对答。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悲:客的萧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六、布置作业。1诵读全文。背诵1、2段,熟读3—5段。2在诵读中边读边悟:第3、4段的主客问答,对人生态度问题作了怎样的思辨?你赞成他们的哪些看法,不同意哪些看法?第二课时一、品读3—5段。问1:第3段感情如何?写曹操的用笔重点在哪里?“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慨?明确:写主客问答,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