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第四章硫、氮和可持续发展-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一、教学目标的选择与确立第一部份,氮氧化物的生产与转化,把相关化学变化与自然现象结合在一起,把科学技术应用与相应的化学变化所导致的环境问题结合在一起。第二部分,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把化学技术的诞生源于人类的需要,呈现给学生。第三部分,硝酸的性质,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工业制备HNO3的解流程。上述有别于传统教材的特色,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变化、化学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1.知识技能部分。下述各种转化关系NH4+←NH3←N2→NO→NO2→HNO3教学难度不大。无需做过多选择,可以直接从传统课程中移植过来。处理知识与技能教学的难度在于,新的课程标准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就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过程了。2.过程与方法部分。传统的课程,一般是纯化学性的实验技能教学,主要依据化学原理,设计与完成一个实验,包括仪器的选择与安装,按一个正确步骤完成即可。新的课程标准,则要求学生理解探究的科学意义,学习基本的探究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发现问题的能力与意识。教师可以结合几个演示实验,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发现与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这一部分教材来源于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涉及人类选择与使用化学技术的方法与态度。从课程标准看,这一部分最为宽泛,不易把握,是传统化学课中所没有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从头学习。在四十五分钟的短时间内,考虑到教学的时空局限,可以利用多学科多视角,对相应的化学技术进行批判性讨论。让学生感受一个当代社会的核心问题,化学技术的选择与应用,不是一个纯化学问题。只有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纳入人们的视野,才能保证化学技术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只能依据教材,有选择地去达成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不是面面俱到。按新课程标准,教学重点在于把教材与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理解化学技术从诞生到走向完善,人类所面临的种种艰难困苦,以及又克服这些难题而积累的智慧。二、教学目标用心爱心专心1→↓∣↑∣1.知识技能部分。(1)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知道工业生产硝酸的基本原理。(3)初步认识喷泉实验,与反应的实验原理与操作步骤。2.过程与方法部分。(1)由N的化合物性质、转化、应用学习,进而理解研究氮元素的化学意义。(2)通过喷泉实验,与反应的实验探究,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讨论氮气及其化合物的各种应用的科学价值,由此带来的问题,克服与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教学目标的后二个部分,教师可以根据个人的特长,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选择。4.教学重点,氮的各种化合物的性质及相互转化,实验基本技能。教学难点,喷泉实验的工作原理,铜与硝酸反应,装置的选择与操作过程。三、教学主要过程[板书]第一课时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1.[问题情景]初步介绍人类对、氮的化合物研究成果及应用价值,由此而生产的环境问题(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问题与探究]氮元素在地球上主要以存在。非常稳定,不易转化为化合物。而动植物生长需要的是化合态的氮。在人类还无法将转化为化合物之前,自然界如何实现这一转化呢?[板书]途径一:雷雨发庄稼[实验探究]湿润的空气在放电的条件下的反应[板书]结论:N2+O2===2NO2NO+O2===2NO2用心爱心专心2放电3NO2+H2O===2HNO3+NO[问题与讨论]如何证明NO2与H2O反应的产物中有NO?[板书]途径二:生物固氮[板书]途径三:含氮矿物风化。[板书][问题与讨论](1)、指出上述各种途径中氮元素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2)、农业生产需要大量氮肥(含氮化合物),上述途径都不适合人工模拟生产氮肥。给出你的解释。2.[情景设计]介绍人类各种工业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氮肥生产、冶炼金属、汽车行驶产生大量氧化物进入大气。由此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背景知识]汽车尾气中氮氧化物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