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师范大学五华区实验中学高中语文短新闻两篇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和报告文学的特点。2、掌握新闻和报告文学的创作方法。教学重点1、了解新闻和报告文学的特点。2、掌握新闻和报告文学的创作方法。教学难点掌握新闻和报告文学的创作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具准备教学资料教学时间安排两个课时短新闻两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教学重点1、体会《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的有机融合。2、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常见的消息有何不同之处。教学难点把握新闻的背景材料的新闻细节,仔细揣摩、品味文中具有深刻含意的语句。教学方法讲解法、探究法、品味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磁带教学时间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香港历来是我们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却遭殖民统治者蛮横地抢占,当地人民饱受残酷的压榨。百年沧桑最终换来云开日见,受苦受难的孩子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二、文本解读(一)知识积累1、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盛事,新华社四位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文,齐声朗读全文。2、上节课我们一同学习了新闻的特点和创作手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新闻报道有什么特点?明确:真实、新鲜、迅速及时、具有重要性。(二)信息筛选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这篇短新闻,哪些写的是新闻事实?哪些是背景材料?想想可以分为几部分?明确:第1、2、3、5、6、7、8、9段。2、那么第4段和最后一段就应该是什么?明确:背景材料。3、那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明确:第1段为第一部分,剩下的为第二部分。4、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前面学习的有关新闻的知识,消息一般由哪两部分组成?明确: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本文就是以这样一种结构组织材料的。我为大家朗读课文的导语部分,同学们边听边画出关键词句,想想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新闻事实?(三)分析鉴赏1、导语部分告诉我们什么内容?明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香港末任港督彭定康离开香港。2、这些标志着什么?明确:导语部分告诉我们,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年的英国殖民统治的终结。3、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既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又兼顾历史的回顾。请同学们结合具体段落,说说课文如何将这两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明确:作者在介绍每一种仪式后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比如第3段的港督降旗仪式,作者说“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那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明确:用了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是最后一次。还有第7段,7时45分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也只是一笔带过,但作者把这一事件放在历史今昔的对比上。5、将背景材料引入现实场景不会冲淡新闻的新鲜度吗?明确:中国的山水画讲究浓淡的对比,远景淡墨、近景浓墨,远景衬托近景。新闻中的现实场景就好比是近景,背景材料就好比是远景,背景材料的引入更能突出现实场景的意义。这篇文章之所以出色就在于(幻灯显示)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着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