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标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及其历史意义。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教学难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形成。一、独学指导:(一)、知识指导背景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二)、独立学习:知识点一工作重点的转移1、背景:“文革”结束,迫切需要纠正“左”倾错误。2、标志:年12月的召开3、基本内容:①思想路线:重新确定了、的指导方针;②政治路线:果断停止使用“”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上来的战略决策;③组织路线:形成了以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④伟大决策:做出了实行的决策。4、历史意义①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始了中国从“”到、从到、从到的历史性转变。②开辟了的新道路;③标志着的到来。知识点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农村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广大农民的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2)过程:1工作重点的转移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原因过程历史意义全面改革展开的标志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国营企业的改革过程根本目的特点①年12月,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粮食生产取得空前丰收。②、等省的一些地方在推进实行等责任制的同时,也开始试行。③1980年,四川省广汉县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改社建乡、政社分开”。④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的文件,首次突破多年来把等同于和的观念。⑤在中共中央的肯定和推动下,“”、“”的责任制迅速推广。⑥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3)历史意义:①是中国农村的重大变革,极大地,从根本上改革了农村的和。②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着城市的改革。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全面改革展开的标志: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召开,讨论并通过了《》。(2)把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发展社会主义,实行,建立的经济责任制。(3)国营企业的改革:①原则:、和适当分离,②核心:。知识点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根本目的:2、过程:(1)经济特区的设立: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广东的、、和福建的设立经济特区。1985年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为经济特区。(2)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3)经济开放区:年起,中共中央、国务院又相继在、、和开辟经济开放区。(4)年4月,中央从、的长远战略着眼,做出开发开放地区的决策。3、特点(结果):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了———这样一个、、的对外开放格局。(三)、抛砖引玉抛出问题引出问题1)为什么要进行改革?2)这场改革为什么会从农村开始?3)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化?4)从小岗到深圳,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2路,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二、互学引导生生互学师生导学1、为什么要进行改革?2、这场改革为什么会从农村开始?3、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化?4、从小岗到深圳,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三、活学辅导:1、举一反三1).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共同点是()A.强调民主集中制B.纠正历史的冤假错案C.实事求是的精神D.正确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哪次会议为起点正式开辟的?()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率先试行联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是()A.江苏、山东B.安徽、四川C.安徽、福建D.广东、四川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是()A.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B.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成分并存3C.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克服平均主义D.实行政企分开、扩大经营自主权5).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C.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