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十八中学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1.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2.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3.体会五言诗的美丽,学会理解诗歌的意境。教学联想:王维的《相思》写道:“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以赠情人,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那么在本文中作者采芙蓉表达的相思之情与《相思》有何异同呢?关于五言诗: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全篇以五字句构成。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zhen阴平,达到之意)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兴盛,出现了王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诗遂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了。走近作者:《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无名氏作品,原非一时一人所作。梁代萧统因各篇风格相近,将它们合在一起,收入《昭明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内容大多表现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与人生苦短,仿徨失意的消极情绪和及时行乐等思想,充满感伤低沉的情调。这与东汉末年的动乱有关。文题解说:《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第六首。文题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但综观全诗知道是表现游子思乡之情的。“芙蓉”(荷花)往往暗关着“夫容”。古人常以花赠亲朋,表达思念,祝愿之情。解读课文,尝试着自己翻译课文:基础知识把握(翻译以下词语):还顾旧乡同心终老诗歌鉴赏品味:提示:诗歌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形象性。抓住诗歌之中的意象以及意象与环境之间的联系组合,解读诗歌的主旨,鉴赏诗歌的艺术特点。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4.五,六句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吗?“还顾”“漫浩浩”具有怎么样的表达作用?5.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6.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课外延伸:学过此诗后你有何感悟?如果你在外求学,思念家乡,你用什么方式表达你的思乡之情?课后作业:背诵《涉江采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