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读懂文章大意。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思路结构,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3、分析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4、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行文连贯的特点。过程与方法结合预习问题,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点拔、引导、讲授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的思想对现实生活的意义。学习作者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的勇气和精神;追求健康积极的学生生活。第一课时本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本文的文体知识与写作背景。反复朗读,疏通文意。2、本文以文言文为主,注意落实重点字词。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预习,提问,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拔、引导、讲授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基本的字词,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预习任务一.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段,着重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数(shù)载(zǎi)干(gān)禄(lù)提携(xié)肄(yì)业孜孜(zīzī)造诣(yì)店肆(sì)沦丧(lúnsàng)訾(zǐ)詈(lì)冶(yě)游塞责(sèzé)会晤(wù)相(xiāng)勖(xù)敷衍(fūyǎn)庶(shù)民切磋(qiēcuō)正轨(guǐ)砥(dǐ)砺(lì)鲜(xiǎn)为人知弭(mí)谤矫(jiǎo)正商榷(què)二、解释下列成语。问心无愧孜孜以求束之高阁以身作则责无旁贷无动于衷以诚相待开诚布公刮目相看终南捷径三、翻译下例句,积累实词。1、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2、然弭谤⑽莫如自修,3、则其造诣,容有底止4、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5、鲜②不为流俗所染。6、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已,更必有以励人7、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文学常识与背景介绍:1、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先号民友,后改孑jié民。伟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家,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中国近代学术与教育的奠基者。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1868年l月11日出生于浙江绍兴。清季进士出身,1894年任翰林院编修。他忧民族危难,愤清王朝腐败无能,于1898年10月弃官南下,兴学育才以救国。开始倡言反清革命,并与教育会同人创设爱国学社及爱国女学,培养革命人才。1912年1月,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2月受孙中山委派,任迎袁世凯南下就总统职之专使。7月因不满袁专权,愤而辞职,再次赴德留学。1917年初,出任北京大学校长,锐意改革,整顿学校,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五四运动中,竭力营救被捕学生。1923年春,不满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彭允彝破坏法制的行为,提出辞职,离京南下。1927年起,在南京国民政府任大学院院长、司法部长和监察院长等职。后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辞去其他职务。1932年底,与宋庆龄、杨杏佛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抗日战争爆发后,移居香港养病,继续领导迁移后方的中研院工作,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2、背景: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但1917年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当时的北大以学风败坏、腐败盛行而声名狼藉,所以蔡元培接到任命状时,“有多数友人,劝不可就职,说北大太腐败,恐整顿不了,反把自己名誉毁掉了;也有少数劝驾的,说腐败的总要有人整顿,不妨试一试”。北大有幸——蔡元培最终听从的是这少数人的意见。3、演讲辞①有说理性和感召性——思路清晰、观点明确②针对性——现实意义③鼓动性——语言生动形象、有感染力,在议论中融入叙事、抒情(情感丰富)自主检测写出下列词语、句子的含义:訾詈()冶游()相勖()弭谤()干禄()束之高阁()问题意见第二课时本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