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奉化中学高中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2)苏教版选修《传记文学选读》(二)朗读全文并作补充解释。基本方式:逐段进行(较短的段落可以合并)。步骤:先作补充解释,接着朗读,读后让学生质疑并作解答。补充注释如下:(1)方数千里——不是确数,泛指全国各地,古人计算土地用截长补短的方法,凑成正方形。方数千里,就是每一边都是数千里。孟子说“天下方千里者九”,可见“方数千里”是指全国各地说的。(2)今日嬴之为(w8i)公子亦足矣——课文注释只有合注,无分注。关键是这个“为”*字,照译文容易误读为wèi。其实,此“为”字应训“助”,古书中多有此训,译为“为……尽力”“为……效劳”都是对的,《集解》训为“羞”,非是。(3)留军壁邺——课文注释训“壁”为“驻扎”,误。古时说军队驻扎皆用“军”(如“沛公军霸上”),即环车为营,是临时性的。“壁”,这里用作动词,筑壁垒的意思,表示要做较长时间的停留。(4)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sh)i)王万端——下句主语仍是“公子”,意思是信陵君跟宾客辩士一起劝说魏王(出兵救赵)。(5)我岂有所失哉——课文注释用“过失、错误”解释“失”,不确。此句与上文“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对针,“失”即“不备”,意谓失察或考虑不周。(6)屏人间(ji4n)语——间,应训“隔离”。课文注释以“悄悄地”释“间”,不确。“间”在此句中可以引申为“秘密地”,间语即密谈,这样才符合下文内容。(三)分析结构层次。1.学生概括各段大意(圆括号内的数字表示段落顺序,板书可以只写出其中加点的字)。(1)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2)介绍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及其影响。(3)详写信陵君结交侯嬴、亲迎侯嬴的经过。(4)略写信陵君结交朱亥。(5)交代秦国邯郸,魏王派救兵而持观望态度。(6)平原君让公子,公子数请而魏王不听。(7)详写侯生献计窃符,计成。(8)写朱亥与公子俱行。(9)写朱亥椎杀晋鄙。(10)写信陵君夺军,却秦,存赵。(11)写侯生北乡自到。(12)写信陵君归军于魏而自留赵。2.讨论本文的结构层次。提问学生:哪几段是写窃符救赵的?[(5)至(12)。]这部分是按怎样的层次写的?(5)写事件背景,(6)写情节开端,(7)、(8)写发展,(9)、(10)写高潮和结局,(11)、(12)是故事的尾声——有的选本将(10)、(11)段合并,不妥。结局是救赵成功。课本将(11)独立出来是正确的,应划入尾声。前四段跟这个部分是怎样的关系?(1)是史传体裁的体例;(2)介绍主人公思想作风,“仁而下士”一语为一篇之纲;(3)为下文写侯生建策设伏,非信陵君能“下士”,侯生不会建此策并以死相报;(4)由结交侯生而兼及朱亥,为下文写椎杀晋鄙设伏。由此可以看出本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附板书(可以边讨论边写):3.教师小结。《信陵君列传》主要通过两件大事来表现信陵君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一是这次却秦救赵之段(前257年);二是十年后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直抵函谷关。前者得侯生之助,后者归功于毛公、薛公之劝;前者是抗魏王之命而行,后者不过受任一时,他的军事才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这正是信陵君的悲剧。司马迁是怀着深刻同情来写这个人物的,读本文时应注意这一点。(四)阅读第一部分(前两段)。提出下列两个问题,让学生阅读后作答:1.开篇交代身份,有什么作用?(下文说的“不敢以其富贵骄士”、“致食客三千人”都与此有关。补充:魏安釐王不敢重用信陵君,也与此有关,因为是资格继承王位的。)(1)信陵君为什么要宴请侯生?(侯生不愿受“厚遗”,所以用这种方式来表示他的敬意。要求注意“虚左”、“自迎”、“执辔”、“坐上坐”、“遍赞宾客”等语。)(2)侯生用怎样的方式来试探信陵君?(“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愿枉车骑过之”;“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俾”应读b!,课本上误作p@。)试探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就公子之名”。要求注意“于众人广坐之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等语。)(3)本段关键是哪一句?(“能下士也”。)划分为三小层:①概述侯生年龄、职业及不受公子厚遗一事(开头至“受公子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