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塘栖中学2014年高中语文长亭送别教案3苏教版必修5第二课时设计说明: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以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主线。通过自制课件,充分运用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设备,创设活动、立体、多维的情景,从而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巨大的教学磁场,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然后,以诵读为载体,以文学鉴赏为纽带,把课堂变成学堂,动情读,理解词句,体验情感;动脑思,分析思想内容;动口议,合作交流,进行审美评价,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动笔写,拓展迁移,深化学习内容。真正解放学生的口,使其能读善议;解放学生的眼和手,使其能看能写;解放学生的大脑,使其能想能思。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主动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富于文采的曲词。2能力目标: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⑴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⑵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3情感目标:欣赏崔莺莺的形象以及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发现美,欣赏美,陶冶情操。教学步骤:一、课前准备,营造氛围:播放李叔同的歌曲《送别》,创设抒情氛围。(3分钟)刚才听到的这首歌是李叔同的《送别》,这首撩人心弦的离歌,景随人远,情随恨长,情景交辉,丝丝入扣,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山水,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其实,《送别》中凄迷缠绵的意境并非李叔同所独创,而是有所借鉴的,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西厢记》就是情景交辉的典范,其中《长亭送别》一折戏最为精彩,本节课,让我们在反复诵读中体验王实甫为我们创造的如诗如画、情景交辉的离别境界。(说明:营造氛围,为诵读鉴赏作铺垫)。二、情境导入,声画结合:欣赏曲词朗诵MTV(投影:曲词朗诵的MTV)。音乐:古筝曲《情人的眼泪》(略)影像:黄梅戏《西厢记·长亭送别》片断朗诵:教师朗诵[端正好][滚绣球][朝天子][耍孩儿][二煞][一煞][收尾]等曲词将以上合成曲词朗诵MTV(说明:声画结合,有利于激发情意。)(实录:优美的画面,动情的朗诵,感人的音乐,让学生听得如醉如痴.)过渡:欣赏曲词朗诵MTV后,你的心中形成了几幅画面,试作概括。三、整体感悟:定格四幅画面,要求学生用四个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理清情节线索。(实录:投影画面,指定一名学生回答,然后,引导学生修订上述回答,有多位同学踊跃发言,最后达成共识: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说明:充分的预习,引人的情景,让大部分学生跃跃欲试,四幅画面的概括,形成了对全文的整体把握,为下面的鉴赏分析奠定了基础。)过渡:在了解全文的基础上,让我们面向局部作深入赏析。鉴赏体验:赏析第一部分:送别途中1赏析[端正好](投影:画面一“送别途中”)(1)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过渡语:“昨夜成亲,今日别离”,崔家不招白丁女婿,老夫人逼迫张生进京赶考,求取功名,如果不能得中功名,就不承认这门亲事。历尽艰难刚刚获得承认的一对有情人,今天又要别离,这真是“成亲时难别亦难”。这一复杂的感情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让我们在朗诵中体验。指名学生朗诵,然后让其他同学指瑕,思考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征?艺术效果如何?明确:景:碧云天(烘托气氛)黄花地(诗情画意)西风紧北雁南飞(化用诗句,加深意境)霜林染醉(促人想像)凄凉的暮秋之景,经最后一句离人泪的点染,一切景语顿成情语,情景交融,烘托气氛。借凄凉的暮秋景色写莺莺的离愁别恨。(2)“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这几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最好?有何艺术效果?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离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惜别的血泪染红的。“醉”字,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浓重的离愁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