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农民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探略充分发挥创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新举措,是现阶段深化农村改革的一次新探索,是破解“三农”难题的一个新途径,在完成这项内容丰富、领域广阔、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过程中,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扎实推进。而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就在于加快创新步伐。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围绕以下七点充分发挥创新的作用。一、以建设新农村为统领,明确新思路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我国农业农村工作指出了明确方向,从内外两个层次提出了综合性、系统性地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新思路可以分为内部、外部两个层次。从外部层次看,突出跳出“三农”抓“三农”,实行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把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贯彻中央、省的各项农惠政策,把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作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根本途径。从内部层次看,突出加强农村自身建设,提高自我发展壮大的能力。要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综合能力建设,切实抓好粮食生产,继续优化农业结构,突出特色,做大做强农业主导产业,推进种植业与畜牧业的主辅换位,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业组织化的协作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知识化、农村信息化。1二、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农村产业化的建设与发展,是先进农业和未来农村发展的必然方向,是现代发达农业的最核心内容,是推动经济走向全第1页共4页面发展的关键,关系着城乡和谐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的大局。只有发展富民产业,使农民增收致富有保障,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要继续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畜牧业,推进区域经济中农业和工业的换位,不断完善农业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加工增值,提高农副产品的质量、效益和附加值。同时,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区域经济,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要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能人带动、信息先行、技能培训等有效措施,使农村人口压力和富余劳动力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积极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或外出经商务工,把劳务输出培育成为加速农村资本积累、促进农村观念转变、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三、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阶段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依托,也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业规模效益和比较效益的重要手段。因此,要结合农村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在农、工、贸、服等各领域全面发展社区性和跨社区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服务农民、服务农业的能力。组建新组织应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自主自愿、形式多样的原则,动员广大农民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创办专业协会型、专业合作型、股份合作型等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竞争力。同时,要加快立法步伐,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政策扶持力度,在产业发展、财政、税收、信贷等各方面给予倾斜,营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良好环境。四、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是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要按照科学发第2页共4页展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积极推进新村镇建设,严格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