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清热类方药第一页,共九十九页。第一节概述第二页,共九十九页。概念清泄里热清热泻火、解毒、凉血、清虚热用于高热、热痢、痈肿疮疡以及阴虚内热等所呈现的各种里热证候第三页,共九十九页。里热证•外邪内传入里化热•因内郁化热所致•主要表现为发热不恶寒、口渴、口苦、尿黄、舌红苔黄、脉数、甚至神昏谵语等症第四页,共九十九页。虚热证里热证气分实热实热证血热湿热证热毒证第五页,共九十九页。清热药分类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清虚热药寒凉,入肺、胃、心、肝、大肠经第六页,共九十九页。细菌菌体外毒素内毒素功能结构改变复制速度群体感应菌膜形成耐药质粒发热炎症级联反应凝血与DIC多系统脏器功能不全休克红肿热痛与功能障碍炎症介质形成与释放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发热、炎症感染第七页,共九十九页。病毒第八页,共九十九页。机体非特异免疫细胞特异免疫感染单核巨噬细胞多形核白细胞补体溶菌酶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抗菌肽防御素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黏膜免疫体液干扰素机体抗感染免疫第九页,共九十九页。炎症、炎性细胞因子与微炎症微炎症:一种由非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全身循环中炎性蛋白、炎性细胞因子在正常范围内轻度升高,临床表现为以多种并发症为特点的低强度、慢性进展的非显著炎病症态。微炎症既不同于病原微生物感染,又不同于全身炎症反响综合征。临床上以持续性及相对隐匿性特点。通常表现为高血压、肥胖、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低下等血液中C-反响蛋白〔CRP〕、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1〕、TNF、IL-6、IL-1及补体成分等多种炎性因子水平增高。第十页,共九十九页。以炎性细胞因子为中心的清热药药理学研究脑缺血与再灌注损伤微炎症(炎性细胞因子)CRP、ICAM-1、VCAM-1、TNFα、IL-1、IL-6、补体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神经退行性变癌症肥胖胰岛素耐受眼部病变肾部病变第十一页,共九十九页。对病原体的抑制杀灭对病症的改善和机体损伤的遏止与修复对重症感染的非抗菌治疗〔炎性介质治疗〕增强抗感染免疫改善神经体液调节能力清热药可能的作用机制第十二页,共九十九页。一.主要药理作用1.抗病原体:抗菌、抗病毒2.抗毒素3.解热4.抗炎5.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血作用6.保肝、利胆7.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第十三页,共九十九页。抗菌•以清热解毒药与清热燥湿药较为突出,局部清热泻火、凉血药也有一定抗菌作用•抗菌有效成分:小檗碱〔黄连、黄柏〕、黄芩苷〔黄芩〕,连翘酚〔连翘〕、原儿茶酸〔四季青〕、6、7-二羟基香豆素〔秦皮〕、绿原酸和异绿原酸〔金银花〕等数十种第十四页,共九十九页。抗菌机制不清楚,呈多环节作用有的药物〔如黄连〕能够通过影响微生物的糖代谢过程,干扰细菌对维生素及氨基酸的利用,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生长繁殖。有些那么是通过解毒作用,减轻细菌毒素对机体的损害或在抗菌的同时提高机体的防御功能来到达治疗目的。第十五页,共九十九页。抗病毒清热解毒、清热燥湿药明显局部清热凉血药也有抗病毒作用大青叶、板兰根:流感病毒蒲公英、野菊花:疱疹病毒板兰根、牛黄、贯众:乙脑病毒板兰根、贯众:腮腺炎病毒夏枯草、栀子、苦参碱:乙肝病毒黄连、黄芩:诱生干扰素第十六页,共九十九页。影响抗病原体作用的因素体外药敏试验★非特异性成分,如粗制剂中的杂质、鞣质等★药液酸碱度体外与体内的关系★体外药敏实验有效而体内难以到达MIC或进入体内后转化为无效成分★体外无效体内有效第十七页,共九十九页。•如新穿心莲内酯在体外无抗痢疾杆菌活性,但临床治疗痢疾疗效显著•穿心莲黄酮局部体外有较强的抗痢疾杆菌活性,但临床疗效不佳•可见,不能简单地仅以体外抗菌作用强度为指标衡量清热药的抗感染价值第十八页,共九十九页。2.抗毒素有些清热药具有抗病原体毒素作用降解内毒素解毒方式拮抗外毒素降低细菌毒力第十九页,共九十九页。降解内毒素降低细菌毒力拮抗外毒素清热药解毒方式金银花、连翘、黄连、蒲公英等小檗碱丹皮、知母、黄芩、黄连穿心莲、野菊花、七叶一枝花解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