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病第一页,共五十六页。分类出血性缺血性急性脑血管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第二页,共五十六页。一、脑出血第三页,共五十六页。一、病因第一因:高血压与动脉硬化同时并存其他因素:①脑实质内小型动静脉畸形或先天性动脉瘤破裂、②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病毒、立克次体感染等可引起动脉炎,③维生素C和B族缺乏,脑小血管内膜坏死④化学中毒,如砷中毒。⑤血液病。⑥颅内肿瘤出血。⑦抗凝治疗过程中。⑧过敏反响可产生脑部点状出血。⑨脱水、败血症所致脑静脉血栓形成有时可引起脑出血。第四页,共五十六页。二、诊断〔1〕病史:高血压发病年龄:50-70岁为高发人群诱因:冲动、兴奋、饱餐、饮酒、过劳〔2〕临床特点急、快,数分钟至数小时病症达顶峰。病情轻重取决于:出血量、出血部位、血肿的扩延方向及涉及范围。第五页,共五十六页。二、诊断全脑症候:●意识障碍●生命体征●瞳孔变化●脑-内脏综合症:上消化道出血、脑心综合症、肺水肿●颅内压增高征象局灶症候:●基底节区出血●脑叶出血●脑干出血:中脑、桥脑、延髓●小脑出血●脑室出血:原发性脑室出血、继发性脑室出血第六页,共五十六页。三、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颅脑MRI腰椎穿刺颅脑CT〔首选〕脑血管造影第七页,共五十六页。四、治疗总原那么:第一步:确保生命体征、控制高血压、气道保护第二步:神经评价:功能缺损程度、出血部位、出血量、可能出血的原因第三步:控制出血的高危因素第四步:预防、治疗并发症第八页,共五十六页。四、治疗内科保守治疗1、一般处理2、呼吸管理3、血压管理:假设收缩压﹥180-200mmHg和/或舒张压﹥120mmHg时,可用硝普钠2mg/Kg.min4、超早期止血:出血时间<6h〔一般24h内〕,且年龄轻、部位深、血压较高、长期服用抗凝药、过度脱水、肝病及凝血功能障碍者,可酌情使用止血药〔VitK、立止血、EACA、邦停等〕第九页,共五十六页。四、治疗•5、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6、心脏监护•7、维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8、亚低温:冰帽、冰枕冬眠疗法:哌替啶、氯丙嗪、异丙嗪•9并发症的处理第十页,共五十六页。四、治疗•手术治疗•1、手术选择考虑因素:•①血肿大小:<10ml,意识障碍轻;或>60ml,意识障碍重者,不宜手术。•②血肿部位:脑叶、小脑出血,较宜手术;小脑出血<10ml〔或直径<3cm〕,不宜手术。•③占位效应:三脑室、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移位、颞叶沟回疝形成;后颅窝出血、四脑室移位、环池、小脑、脑桥池消失,可行手术减压。•④出血原因:血管淀粉样变、抗凝治疗引起的出血,不行手术。第十一页,共五十六页。四、治疗•2、国际上分五级:国际上常依病情的轻重将高血压性脑出血〔HIH〕分为以下五级。I级:神志清醒或冷淡;II级:嗜睡;III级:昏睡;Iva级:浅昏迷,尚无脑疝;IVb级:浅昏迷,有脑疝;V级:深昏迷,去脑强直。以壳核出血为例:I~II级内科保守治疗,如有恶化、颅内压增高、血肿扩大,可手术;II~Iva级手术治疗;IVb级选择手术;V级一般不手术。•3、手术时机:出血后6-24小时或7-10天后,病灶液化。第十二页,共五十六页。二、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一种临床综合症第十三页,共五十六页。一、病因病因发生率CT显示出血的部位动脉瘤破裂85﹪基底池或无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出血10﹪基底池罕见原因5﹪动脉夹层分离基底池脑动静脉畸形(AVM)脑表面硬脑(脊)膜动静脉瘘(AVF)基底池脊髓周围血管损害基底池或无感染性动脉瘤通常在脑表面垂体卒中通常无可卡因滥用基底池或脑表面外伤(不伴可见的脑挫裂伤)基底池或脑表面第十四页,共五十六页。二、诊断1、临床表现:诱因:剧烈运动、过劳、冲动、排便、咳嗽、饮酒突发爆炸样疼痛、呕吐、颈僵直,程度重、速度快。伴随病症:一过性意识障碍、痫样发作、急性精神异常、轻微的局灶神经功能缺失第十五页,共五十六页。二、诊断2、辅助检查:头颅CT〔首选〕、头颅MRI〔次选〕。腰穿:适用于CT阴性,而MRI不能进行或不能确定者,在6小时后〔最好是12小时后进行。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动脉瘤的标准检查方法,造影时间一般在发病后72小时内或发病3-4周后,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