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历史七下第三单元明清时期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在他31年的皇帝生涯中,从未忘记早年的艰辛。他屡屡在诏书中自称“农夫”,如“朕本农夫,深知民间疾苦”。这位皇帝是()A.朱元璋B.朱棣C.刘邦D.李世民2.相对于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明太祖针对丞相问题采取的异曲同工的政策是()A.分割相权B.废除丞相C.六部直属皇帝D.设立锦衣卫3.以下关于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措施,评价最正确的是()A.通过分散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权力B.是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划时代的变革C.有利于加强明朝边境的防御力量D.政府各部门相互牵制,减轻了人民负担4.明初洪武年间,大臣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皇帝就知道宋濂请了哪些客人,吃了什么酒菜。皇帝是通过哪一机构知道这些细节的()A.御史大夫B.通判C.锦衣卫D.五军都督府5.明朝严格规定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考试答卷的格式必须是“八股文”。这一举措()A.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B.有利于选拔真正有用的人才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D.禁锢思想并阻碍科技的进步6.【江苏连云港中考】史载,郑和船队在占城时,“其买卖交易,使用七成淡金或银。中国青瓷盘碗等品……甚爱之,则将淡金换易”。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A.加强了经济交流B.发展了航海技术C.树立了明朝国威D.促进了政治交往7.下列关于明朝时期对外交往与冲突的陈述中,错误的一项是()2A.明朝中期,倭寇开始侵扰我国沿海地区B.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C.历史上第一批对我国进行侵略活动的包括葡萄牙殖民者D.戚继光抗倭斗争中最著名的战役是台州大捷8.《农政全书》中,对历代备荒的议论、政策作了综述,水旱虫灾作了统计,救灾措施及其利弊作了分析,最后附草木野菜可作充饥的植物414种。据此可知此书()A.侧重记载手工业的生产技术B.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C.吸纳了西方科技成果D.关注民生,重视救灾防灾9.明朝时,丝制品中的“云锦”最为名贵,素有“寸锦寸金”的说法。如果要想了解当时云锦的制造工艺,可以在当时被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中查到,该书是()A.《齐民要术》B.《天工开物》C.《农政全书》D.《三国演义》10.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在我国古代,有一本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的著作,它的作者是()A.宋应星B.贾思勰C.徐光启D.李时珍11.它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以势若游龙的身姿穿群山、越峻岭,蜿蜒万里,浩然大气,堪称一部以建筑写就的中华民族的史诗。“它”是()A.紫禁城B.大运河C.灵渠D.明长城12.【浙江宁波中考】历经600年岁月变迁,紫禁城历久弥新。如今其负责人表示要“把一个壮丽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紫禁城值得传承下去的有()①气势恢弘的历史建筑②瑰丽璀璨的文物国宝③明清两代的政治制度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3.明朝中后期军备废弛,但当遭受侵扰时,百姓自发捐钱捐物,支援朝廷军队作战,有百姓与驻军合力死守孤城并击退强敌的佳话流传。据材料可见,明朝()A.闭关锁国导致国力下降3B.具有较强的国家凝聚力C.皇权强化影响军队实力D.阶级矛盾得到彻底缓解14.从明武宗开始,明朝屡出昏君。由于君主不理政事,奸臣和宦官把持朝政,打击正直朝臣和士人,掠夺百姓,贪污受贿,无恶不作。这反映出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A.政治日益腐败B.土地兼并严重C.农民起义频发D.遭遇连年灾荒15.下列各项对李自成起义军提出的“均田免赋”口号的理解,正确的是()A.实行均田制,把土地分给农民B.反映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C.明确规定了分配土地的办法D.提出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16.《帝国政界往事》中说:“他很幸运,因为他有两个不错,或者说是优秀的儿子——皇太极和多尔衮。他为清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是()A.阿骨打B.努尔哈赤C.成吉思汗D.忽必烈17.“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体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