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元日》是两首古诗中的第一首,这首诗描写春节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春节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教学目标:1.运用自主识字、反馈指导等方法,学会“爆、屠、符”三个生字,正确理解诗中的词语。2.通过多种形式地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了解诗句的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热闹的节日气氛,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通过创设情境、链接诗篇、想象画面、悟中达情等方式走进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中,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体悟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教学重难点:1.抓住“爆竹”“屠苏”等词语把握诗意,感受诗句中渲染的热闹的节日气氛,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通过多种方式走进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中,更加深入地了解王安石,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做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教学准备:课件,预习单;学生预习,完成预习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名句激趣解诗题1.诗句导入,直指传统节日。师: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一组诗句,大家读一读,看看都跟什么节日有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小结:中秋、清明、重阳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首和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题目叫《元日》。(板书课题,看老师写课题,齐读课题。)2.理解诗题,区别“元日”和“元旦”。"元日"的"元"的意思是什么?指名回答。出示字典上的解释“元”在字典中的解释有以下七种,你认为在这里是哪种解释?(1)开始的,第一。(2)为首的。(3)主要,根本。(4)元素。(5)构成一个整体的。(6)货币单位。(7)朝代。(开始,第一。)那么"元日"是什么意思呢?(新年的第一天)。'元日'就是元旦吗?”元日“并非现在一般所说的”元旦“,而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春节。现在”元旦“一般指公历的一年之首,就是公历1月1日。师:这首诗是写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再读课题。3.联系生活,说说春节习俗。(1)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吗?指名交流,教师适当引导:说说自家或见过别人家怎么过年。A:放鞭炮(引导学生知道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B:吃年夜饭,喝酒庆祝(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C: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D:贴“福”字、穿新衣、拜大年、领压岁钱……这些都是春节富有特色的风俗,这些都是我们现代人过春节具有的风俗,那么900多年前的宋朝过春节又有哪些风俗习惯呢?让我们随着诗人王安石一起步入宋朝的春节。【设计意图:古诗教学,用诗句导入,利于了解学生朗读古诗的水平,便于因材施教。“元日”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通过查字典,结合学生过“春节”的亲身体验,不但学生感兴趣,而且帮助了学生理解诗题。】二、对话文本明诗意1.小结预习情况。2.结合预习单反馈交流,师依据学情,相机引导、点拨。(1)读诗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字正腔圆。相机正音:屠苏、曈曈日、新桃、旧符。二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注意韵字:“除、苏、符”。三读:读出味道,读出画面,读出情绪。来!老师和大家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老师读,好吗?(合作朗读)师:好!味道出来了。我们调换一下顺序,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字。(师生再次合作朗读全诗)师: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句,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生齐读诗歌)(2)交流对词语的理解。爆竹,是什么?(鞭炮)古代在竹筒里装硝石,然后把它放到火里烧,这时就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所以爆字是火字旁的。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了。屠苏酒:古时候,每年除夕时,家家户户用屠苏草泡成的酒。饮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