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一、史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二、(1)所谓的《春秋》笔法主要指什么?《春秋》在记载史实的同时,往往赋予一些含有特殊意义的字来寓于褒贬。如同样是战争,却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伐”、“侵”、“入”等不同的字来表明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用心。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孔子在运用这种方法时往往不是从史实出发而是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史书任情褒贬的先例。(2)为什么说《左传》完成了编年体的创造?《春秋》作为编年体史书还带有很大的原始性。它记事简单,有纲而无目,措辞隐晦,往往使人读其文而不知其微言大义是什么。《左传》记事则相当详细,对于历史事件的记载一般能做到首尾完整,而且能吸收其它史体的长处。在《春秋》记事的基础上,扩大了记事的范围,全面地反映了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使编年体达到基本成熟的程度。(3)《春秋》和《左传》是怎样的关系?试加论述。《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东汉时班固才使用《春秋一名称。《史记》称它为《左氏春秋》。原本是一本独立的著作。在汉代尊经的情况下,它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视为解释《春秋》的“传”,通称“春秋三传”。西汉刘歆“治《左氏》,引经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汉书•楚元王传》)可见《左传》原本不象《公羊传》、《谷梁传》那样“附经立传,经所不书,传不妄发”(《晋书•王接传》),何况《左传》与《春秋》记事断限不同,《左传》所记的时间、内容、范围远远超过《春秋》。今天的《左传》之所以与《春秋》有密切的联系,主要是与刘歆的重新整理有关。(4)《国语》又称为“左氏外传”,它与《左传》在体例和内容上有何差异?《国语》是一部以国分类,以语为主的有关春秋历史的史著。它与《左传》的区别在于:1、《左传》采用编年,而《国语》则按国别编写;2、《左传》以记事为主,《国语》以记言为主;3、《左传》详载事件的过程,《国语》则侧重于对事件发表议论。4、《左传》全面地反映了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国语》则反映春秋时期片断史实。(5)司马迁撰写《史记》主要的史料来源有哪几个方面?1、当时流传的先秦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等。据金建德《司马迁所见书考》云,当有80余种。2、皇帝收藏的文献档案。司马迁所云:“紬石室金匮之书”,其中包括秦残留的文书档案及汉初封王、侯的策命盟誓等。3、实地采访和实地调查得来的材料。钱穆先生把这些材料称作是“无字天书”。他说:“有字人书的的价值远不能超过了无字天书,中国古代大史学家司马迁早就悟到于此,所以他在写《史记》以前,便从事于游历,遍到各地亲眼观察,读通了这一部无字天书,才下笔来写他的有字人书。”司马迁的治史方法1、全面搜集文字资料2、实地考察3、亲身访问4、慎重取舍材料对史料的取舍和考辨主要奉行两个原则:(1)“考信于六艺”(2)“择其言尤雅者”司马迁的史学思想(一)“通变”思想1、空间上的“究天人之际”即研究天与人的关系,是司马迁撰写《史记》的重要宗旨之一,也是他对实属编纂的要求,其重点是“重人事”。2、时间上的“通古今之变”其外在形式是时间上的古今贯通,上下贯通.目的在于从古往今来的历史事实的变化和相互联系中,找出一些因果关系作为当今的借鉴。3、体例上的“五体合一”4、内容上的融会贯通和思想上的综合创造5、方法上的“原始察终”(对历史追溯其原始,察究其终结,把握历史演变的全部过程,来看它的原因、经过、发展和结果)、“见盛观衰”、“祥变略渐”、“承弊通变”(二)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史记》综合古今典籍及其它资料,创造出一部通史;综合古今之学术,辨别源流得失综合已有的史体,创立新的史书题材《史记》“维系春秋,述往事,思来著”司马迁的历史观1、发展变化的历史观,即“通古今之变”2、重视经济在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