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自然环境要素(大气、水、岩石、植物与土壤)【必背知识】大气一、大气的组成(一)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少量水汽和固体杂质。(二)干洁空气的组成(三)大气的成分及作用:1.氧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2.氮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3.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4.臭氧强烈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5.水汽和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影响大气的变化(四)人类活动对大气组成的影响: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二、大气的垂直分层(一)划分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的差异。(二)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1.对流层(a)Ⅰ.高度: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地区为17—18千米,高纬度地区仅为8—9千米。Ⅱ.特征A.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大约每上升1000米温度降低6℃。B.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C.天气现象复杂多变。2.平流层(b)Ⅰ.范围:对流层顶部至50—55千米的高空。Ⅱ.特征A.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这是因为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使大气增温。B.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C.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Ⅲ.臭氧层使地球上的生命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3.高层大气(c)Ⅰ.范围:平流层以上的大气。Ⅱ.特征A.自平流层顶部开始,由于没有吸收紫外线的臭氧,气温先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随后,由于大气吸收了更短波长的太阳紫外线,温度随海拔升高持续上升。B.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C.空气密度很小。三、大气的受热过程(一)过程1.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2.大气的受热过程(1)太阳暖大地: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小部分被吸收或反射。热量来源:太阳辐射(2)大地暖大气: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吧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热量来源:长波辐射。(3)大气还大地: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少量能量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成为大气逆辐射。热量来源:大气逆辐射。(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意义:减少太阳辐射;缩小了气温日较差;提高了地表平均温度。2.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云量多少;大气的洁净度、干燥度。四、热力环流(一)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二)形成过程(1)A地受热较多,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D处空气聚积,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2)B、F地受热较少,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C、E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五、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一)形成的过程(二)风形成的原因1..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2.根本原因:地面受热不均。(三)受力分析作用力特点A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B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使风向在北半球右偏,在南半球左偏C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可降低风速(四)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类型高空中的风近地面的风图示(北半球)受力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与等压线斜交水六、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一)水循环概念自然界中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二)水循环的分类及环节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海陆间循环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⑥地下径流陆地内循环⑧植物蒸腾,⑨蒸发,③降水海上内循环①蒸发,⑦降水(三)水循环的过程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大量蒸发,形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或被蒸发,或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或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两者汇集成河,最后又返回海洋。(四)水循环的意义1.更新陆地淡水资源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2.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由于水循环的存在,在一定时期内,全球的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