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黑色素瘤治疗进展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崔珍一、概述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melanoma,MM)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皮肤粘膜和色素膜恶性肿瘤,也是近年来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年增长率3%~5%.好发部位:90%发生于皮肤,少数可发生于皮肤以外的部位,如直肠,肛门,食管和眼内。恶性程度高、转移发生早,复发率高,死亡率高。一、概述发生部位二、流行病学死亡率高,仅次于肺癌,占第二位白种人发病率高于其他肤色人种。我国发病率低,但是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占皮肤恶性肿瘤发病率5%,但是占死亡率75%流行病学肿瘤的分期、厚度为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皮肤黑色素瘤预后好于粘膜黑色素瘤。KIT基因和BRAF基因突变为皮肤黑色素瘤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KIT基因突变为粘膜黑色素瘤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三、病因日光暴晒:日光中的紫外线(UA)灼伤皮肤诱导DNA突变。种族与遗传:白人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较黑人高。亚洲和非洲地区MM患者的原发病灶多位于足跟、手掌、指趾和甲下等接触紫外线极少的地方,其病因尚不明确。50%以上的家族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中检测到了抑癌基因KIT基因、BRAF基因等突变。三、病因60℅的恶性黑色素瘤由良性痣恶变产生。不恰当的处理有可能诱发色素痣恶变和迅速生长,如刀割、绳勒、盐腌、激光和冷冻等。黑色素瘤的诊断包括病理学诊断标准和临床诊断标准强调早期诊断。有条件时,可进行瘤组织的分子标志物检测,如BRAF-V600E和C-kit突变等。病理报告应当包括肿瘤的厚度及大小以及有无溃疡以指导分期和治疗。四临床表现早期表现为痣或色素斑迅速增大,隆起,破溃不愈,边缘不整或有切迹、锯齿,颜色改变、局部形成水泡、瘙痒、刺痛等。进展时可出现卫星灶、局部淋巴结肿大,移行转移。远处转移:仅发生肺转移的预后好于其它远处转移。Clinicaltypes-MM浅表扩散型恶性雀斑样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结节型分期与分级目前公认的最重要的预后指标为病变厚度(Breslow厚度),根据现行AJCC分期标准,分期体系侧重于病变厚度。皮肤黑色素瘤的分期按照AJCC第7版分期(TNM分期),除了来源于眼的黑色素瘤(结膜眼睑和脉络膜),粘膜黑色素瘤没有统一的明确分期。外科治疗90%~95%的早期黑色素瘤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可以治愈。对于原发灶为中等厚度的黑色素瘤患者,前哨淋巴结活检作为标准的处理原则已被接受。对于薄的(<1mm)及厚的(>4mm)病变是否做前哨淋巴结活检仍存在争议。对于晚期黑色素瘤,如果手术能完整切除转移灶必将延长生存,最长可达2年,这一结论已被多个临床试验构所证实。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NCCN指南建议I期和II期患者应做SLNB以明确病理分期。约5-30%的患者行SLNB后被发现SLB转移,重新诊断为III期。但这些患者的预后好于临床发现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逐渐将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作为是否进行淋巴结清扫的依据。前哨淋巴结阳性,则需行区域淋巴结清扫。外科治疗根据病理报告中肿瘤的最大厚度决定扩大切除范围,保证切缘阴性。原位癌,切缘0.5cm。病灶最大厚度≤1.0mm时,切缘1cm。厚度在1.01-2.0mm时,切缘应当为1-2cm。厚度在>2.0mm时,切缘应大于2cm。当厚度>4.0mm时,许多学者认为切缘应至少3cm,但就这一点尚未达成共识。左足底恶性黑色素瘤左足底恶性黑色素瘤放疗适应症原发灶由于特殊部位无法手术切净;淋巴结囊外侵犯;淋巴结直径3cm;淋巴结受累>3个;颈部淋巴结转移2个,直径2cm淋巴结清扫后局部再次复发;2011年NCCN新增1)建议鼻咽、食管粘膜原发黑色素瘤辅助放疗(2)脑转移的放疗,首选立体定向放疗,如转移灶>5个,直径≥3cm,可考虑全脑放疗;(3)脑转移灶切除后可行全脑放疗放疗的探索过程最初认为MM对放疗是抗拒的、无效的。随着放射生物学进展,发现MM受照射后亚致死性损伤的修复能力强,遂调整分隔模式为大分割放疗,且是有效的。近期,美国RTOG通过对137例MM病人进行随机分组,32GY/4F/3W与50GY/20F/4W,结果显示:两组分割疗效相似,大分割放疗益处并未发现,非大分隔模式的副作用略降低。化疗化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