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SGS诊治进展2足细胞是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附着于肾小球基底膜(GBM)的外侧,连同GBM和毛细血管内皮一起构成了肾小球血液滤过屏障。正常成年人体的肾脏足细胞是一种终末分化细胞,体外培养的原代细胞不能增殖。3足细胞是肾小球滤过膜的一道重要屏障。它不仅参与构成滤过膜的机械屏障和电荷屏障,而且在维持肾小球毛细血管襻的正常开放、缓解静水压的冲击力、合成肾小球基底膜(GBM)基质以及维护GBM代谢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此外,足细胞还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调控内皮细胞功能。因此,足细胞损伤不仅带来自身功能与结构异常,结构破坏和肾小球硬化的发生。NormalHumanKidneyNormalHumanKidney不论是裂孔膜蛋白复合体的解离,顶膜区电荷屏障的削弱,还是骨架蛋白结构的破坏以及足细胞附着力的减弱,它们相互影响,往往一个环节受损会连带影响向其他部位分子的功能。四者中任何一个环节受损都将导致足细胞病变。很多原因可以导致足细胞损伤,它们的作用方式不同,引发的病变也不同。一.FSGS病因:1.原发性FSGS2.家族/遗传性FSGSPodocin基因突变,常染色体隐性遗传。α-actinin4基因突变,常染色体显性遗传。TRPC6基因突变,常染色体显性遗传。WT-1基因突变(Frasicr综合征)。3.继发性FSGS病毒相关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短小病毒B19等。药物相关性:海洛因、干扰素、等。鋰肾组织减少:孤立肾、一侧肾发育不良、寡巨肾小球病、反流性肾病等。肾缺血、缺氧:高血压肾损害,缺血性肾病、胆固醇栓塞、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镰状红细胞性贫血等。肥胖相关性。FSGS病理分型(国际肾脏病理专家FSGS工作组建议,2000年亚型诊断标准需要先排除的亚型非特异性FSGS至少一个肾小球呈节段性细胞外基质增多,毛细血管闭塞,可伴有节段性毛细血管塌陷而无相应的足细胞增生门部型、细胞型、塌陷型、尖端型门部型FZSGS至少一个肾小球呈现门部周围(肾小球毛细血管极)玻璃样变,或者>50%的节段性硬化的肾小球具有门部周围的硬化和玻璃样变细胞型、塌陷型、尖端型细胞型FSGS至少一个肾小球呈节段性毛细血管内增生堵塞管腔,伴或不伴泡沫细胞及核碎裂塌陷型、尖端型尖端型FSGS至少一个肾小球呈现位于尿极的节段性病变(靠近尿极的25%的外围毛细血管袢),可以是细胞性病变或硬化,但一定要有球囊粘连或者是足细胞与壁层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汇合塌陷型、门部型塌陷型FSGS至少一个肾小球呈节段性或球性塌陷并且伴有足细胞增生和肥大无2.FSGS临床表现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病变的特征是部分(局灶)肾小球和肾小球部分毛细血管袢(节段)发生硬化性改变,早期就可以出现明显的肾小管-间质病变,蛋白尿、肾病综合症是其突出的临床表现。疾病呈慢性进展过程,最终发生慢性肾衰竭。临床表现:可发生任何年龄,儿童及青少年多见,平均年龄为21岁,男女之比为2.2:1。无特征性,大多数患者以起病隐匿的肾病综合症首发,10%~30%的患者为非肾病性蛋白尿,部分患者为无症状性蛋白尿。镜下血尿常见约占2/3左右,可有肉眼血尿。疾病早期就出现高血压、肾小管功能受损和肾功能损害,但多数患者在病程中逐渐发生。上呼吸道感染、预防接种等因素均可加重临床症状FSGS发病机制一.损伤瘢痕学说:是损伤后修复反映的结果。二.主动致病学说:肾小球固有细胞受某些致病因子刺激后被激活,进而主导病变的形成。足细胞的演变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原发性FSGS可能是病因及发病机制不同、病理相似的一组疾病,上述两种机制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都参与了病变的形成,只是在不同的亚型、病变的不同阶段发挥作用的程度大小不同而已。几个重点方面:一.遗传背景:1.遗传性FSGS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显性遗传两种方式。隐性遗传:足细胞podocin的基因——NPHS2突变;显性遗传:由于编码α_actinin_4的ACTN4基因突变,通过改变足细胞的骨架结构导致疾病,表现为成年起病的激素抵抗性肾病综合征。2.NPSH2基因突变:在46%的儿童起病的家族性FSGS以及20%~30%散发的激素抵抗的儿童是因为该基因突变。3.CD2AP连接nephrin和细胞内骨架,具有信号传递功能,其基因缺失的小鼠表现为先天性肾病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