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第7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考试说明考查角度备考指导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新政协的召开。(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2014·江苏单科,T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的原则及意义(1)注意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发展脉络和祖国统一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复习的重点放在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和影响上。(2)从纵向角度来厘清新中国的民主制度建设和追求国家统一是1840年以来中国近代史主旋律的继续和深化。(3)从横向角度比较分析中国特色的现代政治制度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异同点,强调政治制度的多样性与实践性。(4)正确理解港澳回归的意义。联系当前台海地区的现状,国共关系的发展,展望台湾回归的前景。2.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3.“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1)“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2)“九二共识”与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考点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知识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条件(1)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2)各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赞同中共提出的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做出正确决策。2.筹备: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还规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等事宜。3.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举行,新中国诞生。4.意义(1)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使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2)建立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牢固基石。《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原因(1)从《共同纲领》产生的条件看,由政协来代行国家最高权力是合适的。(2)从《共同纲领》的内容看,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3)它的许多内容为我国1954年宪法所沿用,为后来宪法的制定奠定了基础。知识点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条件: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2.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隆重举行。3.成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内容:确立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定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2)原则: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3)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4)影响: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4.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知识点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确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2.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为了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人民政协继续存在和发展,并发挥作用。3.新阶段: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知识点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背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2.依据(1)《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2)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实施:到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成立。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4.意义(1)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2)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3)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信息提取: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的社会主义三大政治制度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和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考法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及特点『典例』(2014·江苏单科,8)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