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语言特点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歌。3、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4、品位诗歌的意境。教学重点、难点:1、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背诵并默写。课前准备:教师:搜集有关四位诗人及作品的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料,并作成相应的课件。学生:熟读课文,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教学设想: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导入新课导入:欣赏风光片《九寨沟》〉我们学习过一篇《桃花源记》,作者是谁?(陶渊明)在作品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1、欣赏视频资料2、感受自然之美1、激发学生兴趣,引入学习情境《归园田居》。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整体感知写作背景《归园田居》五首的写作年代,过去多有分歧,近年来研究者始趋一致,确定在东晋安帝义熙二年(406)。其主要根据是:陶渊明于上一年,即义熙元年(405)的冬11月辞去彭泽县令,并作《归去来兮辞》,表明了归隐园田的意向;而《归园田居》组诗所描写的景物,均非冬季所见,故作于弃官归里以后的次年无疑。陶渊明自因贫出仕江州祭酒起,十多年中时官时隐。最后一次出仕任彭泽县令仅八十几天,即辞官归隐,彻底告别仕途,直至去世。关于这次归隐的具体原因,萧统《陶渊明传》载:在其任彭泽县令期间,“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其实,陶渊明辞官决非出1、听录音,注意正音,把握朗读节奏2、做笔记3、学生自1、字词积累2、文学常识积累于一时意气,而自有其必然性。根本原因在于他“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归去来兮辞·序》)《归园田居》正是在这样一种人生转折关头和心理背景下写成的。<(1)教师放录音。(2)指导学生识记下列字词:荒秽、狭、征蓬、萧关、燕然、荆门、豚柳暗花明、叩门(3)理解诗的意境诗作开头两句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开篇十分自然朴素,诗人在南山下种了一些豆子,豆田的情况是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面对这种情况,诗人是什么态度呢?地地道道农夫的态度,很可能是要焦虑的,或者干脆放弃了,而诗人却欣然接受。豆田如此荒芜,他还要精心侍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大早就起来去清除杂草,直到月亮出现在天空才扛着锄头回去。为了这长得稀疏的豆子,诗人还要在草木丛生的狭窄小道上行走,以致晚间的露水打湿了衣裳。读到这里,人们不禁会产生疑问,这么做值得么?诗人最后道出了种豆之意,原来豆子的丰茂与否,并不是他特别挂心的,衣服被沾湿更是小事一桩,他在意的是另一件对于他整个的生命都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他的意愿究竟是什?这主阅读4、分组疏通文意5、班上交流6、当堂背诵课文3、训练阅读和感知文言文的能力首诗没有说,我们可以从诗人其他的诗作中看出来。(4)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本诗。听《使至塞上》诗歌录音作者:唐代诗人王维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