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2.重视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及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品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2.《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教学要点:赏读背诵《答谢中书书》。指导朗读,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导入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道出了其壮观豪放的气魄;杜甫笔下的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突出了其雄伟神奇的景观;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尽现了其雄奇险拔的奇景……这些美景,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地感受一番。(板书课题:答谢中书书)2.解题:题目中的第二个“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3.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二、读课文1.初读通文句。(1)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准节奏。教师巡回指导,注意聆听学生的朗读,及时纠正学生读不到位之处,指导学生的疑难之处。(2)检查朗读。选一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教师强调朗读节奏: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根据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4)全班齐读课文。2.再读明内容。(1)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2)同桌交流自学情况,提出认为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班级交流时解决。(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多媒体显示:理解下列句子意思,并解释加点词语。(1)夕阳欲颓,沉鳞竞跃。(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三读理结构。(1)生读课文,理清本文结构。回答下列问题。课文先写,再写,最后写。使学生明确本文是总分总的结构。(2)学生根据对课文结构的把握,快速背诵课文。(3)检查背诵。抽查两名学生背诵课文,老师做适当点评。三、品美点总写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突出一个“美”字,总领全文。接下来的文字无不围绕它来铺开,分别写了“峰”、“流”、“石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你发现了本文的美了吗?请根据自己的想象,以“我发现了本文的美”的句式,说几句赏析语言。(多媒体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辉、夕阳、猿鸟、沉鳞,激发学生想象。)教师提示:可从文章内容、语言、结构、色彩等方面进行赏析。1.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评。可这样赏析,如:(1)我发现了本文的结构美。文章短小精焊,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叙议结合,经纬分明,脉络贯通。(2)我发现了本文的图画美。画中山水相映,色彩缤纷,高低错落,动静相生。(3)我发现了本文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翡翠,自然美不胜收。(4)我发现了本文的语言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沉鳞竞跃”,四字一句,整齐顺口,而结尾处“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差变化,又如行云流水,随意自然。……四、悟感情1.古人善于从一山一川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自己的感情。这篇文章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有哪些?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则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