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创造学思想录》精品教案【教学构想】一、教材分析《创造学思想录=》是对创造性思维进行通俗阐释的一篇佳作,全文分八章,每章分列小标题,内容上相对独立,但共同围绕创造性思维品质特点和实践意义进行阐述,把深刻的创造性思想阐述得浅显易懂,能发人深思,给人启迪。这一单元都是关于“创造”这一话题的,编者希望学生了解创造,学习创造,运用创造,培养创造性思维,从中感受到创造的乐趣。而本文则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接触到议论文,但对议论文的系统知识、议论文写法没有形成一定的认识,但对议论文的观点及论述有所了解,一部分能力强的学生已能围绕观点进行较严谨的论述。三、教学策略1.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质疑与合作探疑,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初步训练与运用。而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教育也就能由“有痕的拔高”变为“无痕的潜移默化”。这正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效果。2.阅读教学一定要紧扣阅读的文本。这一课很容易上成一种对创造性思维进行探讨的课,虽然那也可以作为一种开放的课型出现,但我觉得语文课上的一切开放都得来自于对文本的理解,而本文如果上成只是探讨创造性思维的课,那么就是片面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而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对学生的阅读不能形成有效的推动。因此,本文的教学重头戏还是放在理解文本上,当然在理解过程中允许并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拓展延伸。【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理解创造学思想的方法和思维特点,认识创新对人类的巨大作用。2.让学生学会质疑与探疑的一般方法。3.了解文章灵活多样的写法。[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创造学思想的方法和思维特点,认识创新对人类的巨大作用。学会对问题的质疑、探疑。难点:文章内容的编排顺序。[教学安排]1.课时安排:学生基础好的班级可安排一课时,基础差一点的班级可安排两课时。2.把内容理解放在首位,把文章的写法放在次要地位。3.把质疑和探疑作为本课的主要组织形式。[教学步骤]一、导人新课故事一:某公司招聘推销员,考题是向和尚推销梳子,第一个人一把梳子也没能推销出去,因为和尚显然不需要梳头发的梳子;第二个人推销出去了一把梳子,他劝老和尚用这把梳子来梳胡子;第三个人居然推销了一千把梳子,他说动寺院用这梳子赠给香客以保佑他们。这第三个人当然被录取了,并在后来的工作中不断取得成功。故事二:以鞋类为主要经营项目的某体育用品公司打算到非洲拓展市场,市场调查人员甲通过调查上报道:“那里的人都不穿鞋子,鞋子在那里没市场。”市场调查人员乙通过调查上报道:“那里的人都还没有穿鞋子,那是一个多么巨大的鞋子市场啊!”最后该公司毅然到非洲拓展市场并取得了成功。用以上两个在无商机处创造商机的例子来导人创造性思维,从而进入文章。(用这样的故事导入,一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二是跟创造性思维结合得非常紧,为后面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二、学生读文章,质疑与初步合作探疑1.学生读文章,独立围绕以下方面质疑:你读懂了吗?如果没读懂,你对文中的哪些句子、段落有疑问?如果读懂了,你对全文的内容与主旨明确了吗?(学生基础好一点的班级以上这一步安排在课前的预习中进行,从而为一课时完成本文的教学腾出时间;而学生基础差一点的班级则安排在课堂上则更有效,因为差一点的学生往往自觉性相对差一些,而这一步如果在课外完成不好的话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2.学生分小组交流以上问题,小组能解决的就地解决,不能解决的由小组长写在一张纸条上交给教师。(这一步很有必要,小组能解决的就在小组内解决,从而腾出更多的时间来一起探讨一些真正属于多数人的疑问和更有价值的疑问。同时这也发挥了合作的优势。)3.对所交问题予以归类(按照文章先后及由局部到整体的顺序归类)、公布,全班准备解决以上疑问。三、进一步合作探疑方式:由学生自主地在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预设以下问题及解决要点:1.第一则走题了吗?(引导学生从第一则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入手)2.本文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内容是如何联起来的?(此问题在解决各部分单独的问题之后进行。这样才不至于因题目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