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达到准确背诵。2.分析邹忌和齐王的人物形象。3.理解类比推理在讽谏中的作用,并学习这种委婉劝谏的方式。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握人物形象,及邹忌委婉的讽谏艺术和齐王从谏如流的胸襟气度。教学难点理解类比推理在讽谏中的作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预习任务:1.自读课文,利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决阅读障碍;2.搜集资料,了解邹忌及齐王其人,制作学习卡片,争取可以脱稿简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唐朝名臣魏征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定会有几位敢于进谏的大臣。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计。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解题。1.借助课下注释,了解何为“讽”?何为“谏”?讽: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其改正错误。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2.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请同学们交流你所查找的资料,尽量脱稿。(教师板书学生介绍的有价值的资料。)《战国策》由汉代的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内容多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3.对于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邹忌和齐威王你了解多少?(检查预习任务,要求脱稿简介。)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被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齐国政治清明。那么在《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小故事中,邹忌是怎样巧妙劝谏齐王的呢?我们一起看课文。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朗读指导。(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朗读时应注意表现出人物的情态。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朗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用来表现齐威王当机立断,马上颁布政令的果断。)2.学生放声朗读。(自由朗读一遍。)3.提问两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教师将学生易读错的字词写在黑板上。也可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查字典,板书后教师可以领读的方式进行落实。)4.全班齐读。四、作业。背诵课文,并用小稿纸抄写一遍。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黑板左侧)以学生介绍的有价值的文学常识为板书内容。(黑板右侧)列出朗读过程中学生读错的字词。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全班齐背课文。二、问题探究,理解课文。1.邹忌劝谏齐王是源于一件家庭小事,这件家庭小事是什么?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2.妻、妾、客都是如何回答的?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3.这三种回答在感情色彩上是否相同?我们在朗读的过程中应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