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坚持用量化指标来评价敢于担当型干部的实践思考构建敢于担当型干部评价体系,要对敢于担当型干部的素质结构与行为特征进行评价。从素质的角度上来说,敢于担当包括四个核心维度:成就动机、价值追求、作风表现和智慧才能。成就动机是动力,决定了干部“想不想”担当;价值追求是方向,决定了干部“为了什么”担当;作风表现是落点,体现着干部在多大程度上践行了担当;智慧才能是保障,关系着干部能否有效担当、是否善于担当。从行为表现上来说,敢于担当型干部的典型正向行为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愿意担当,在日常工作中脚踏实地完成本职工作,对上级布置的重大任务能够主动承担;第二个层次是能够担当,在日常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面对急难险重任务以出色的能力应对;第三个层次是善于担当,在日常工作中完成本职工作外还能够考虑长远的组织战略,致力于提升工作能力、改进服务质量,能够积极有效调动资源、组织协调,化解复杂矛盾,攻克改革难题。在评价敢于担当型干部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守一系列原则。这些原则是我们在干部评价研究与实践中总结出的一些基本规律,主要包括评价的内容与方法、评价的对象与经验等不同方面。当自觉遵循这些原则进行评价时,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评价内容:立体系统还是单一表面?2根据领导干部敢于担当品质的内涵分析,干部敢于担当的评价内容可以划分为使命与责任、职责与任务、困难与风险三个方面。具体来说,使命与责任,包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使命与责任;职责与任务,包括完成岗位要求的职责,上级交办的任务,与同事协作、协调下级工作的职责与任务;困难与风险,包括应对日常工作失误、急难险重任务、改革“硬骨头”的困难与风险等。从素质的角度看,敢于担当型干部素质体系包括国家至上、政治使命、恪尽职守、胸怀胆识、履职能力和人际角色等六大指标。国家至上方面包括国家利益至上,以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家战略目标为己任,天下为公,报国为怀等。政治使命方面包括坚定政治信念和政治信仰,担负起政治使命和政治责任,尽力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等。恪尽职守方面包括踏实工作,认真对待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上级任务,全力以赴保质保量完成工作等。胸怀胆识方面指面对急难险重任务,能够挺身而出、勇担重任;在改革的前线,能够直面风险、攻坚克难;面对错误思想,敢于亮明立场、批评指正。履职能力方面指具备与工作职权相匹配的组织协调、领导规划、落实工作、服务人民的能力等。人际角色方面指准确认知自身社会角色,按照不同的角色要求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义务等。从行为表现的角度看,可以在三类情景中衡量领导干部在多大程度上敢于担当。3在第一类“平常生活”的情景中,主要评价干部在亲情关系、朋友关系、一般社会关系中的角色行为。在第二类“日常工作”的情景中,主要评价干部对上完成任务、对下布置工作、与同事协作时的行为。在第三类“重大任务”的情景中,主要评价干部遇到困难、出现失误、面对急难险重任务、面对风险时的行为;这些行为又可以根据实际工作进一步分解为33项行为指标。三类评价情景既涵盖了“八小时之内”的工作圈,也包括了“八小时之外”的生活圈,全方位多角度对干部进行评价。评价方法:科学综合还是主观判断?在评价方法上,目前对于敢于担当型干部的评价,一般是基于领导、同事与群众的民意测评,主要是基于大家平时对于干部的一种主观印象。这种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评价领导干部敢于担当的品质,但是不够科学与客观。基于相关研究,我们发现适用于评价领导干部是否敢于担当的方法主要包括:履职追踪调查法、心理测量法、评价中心技术、360°评价法、关键行为访谈法等。在对敢于担当型干部的评价实践中,评价方法的选择要有针对性与综合性,要基于考评对象的不同,重点选择最适宜的方法,然后进行综合研判。担当动机:为公为民还是为私为己?在评价干部是否敢于担当的时候,除了表面的行为观察之外,更要深入把握干部担当的动机,因为担当动机决定了“担当”的方向是为一己私利还是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