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名师导语』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既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也深受近现代中国政治格局、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的影响。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的考查频率相对较低: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涉及中西习俗的融合、“剪辫易服”和节假日的变化。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社会生活史、家庭婚姻关系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热点仍需重点关注。知识点一贫穷落后的旧中国1.社会状况(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社会经济落后,贫富悬殊。(2)社会生活条件差,卫生医疗设备落后,传染病流行。(3)平均寿命短。(4)丑恶的社会现实和贫穷落后的生活,扭曲了人们的思想。2.近代生活的变化(1)19世纪五六十年代,沿海沿江地区的大城市,出现了洋楼房、大马路、火车和汽车、电灯和电话。(2)辛亥革命后,提倡移风易俗,男人剪辫子,女人禁止缠足,服饰、礼仪等发生变化。3.特点:社会生活充满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色彩。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庸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王文泉《中国近代史》知识点二新中国人民的衣食住1.背景(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2.表现(1)新中国成立初,生活必需品凭票证限量供应。(2)改革开放后,西装和夹克衫统领男装潮流,裙服和旗袍成为时尚女装。(3)粮食基本实现自给,传统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科学卫生的饮食习俗正在形成。(4)城乡住宅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居住条件改善。知识点三新社会的新习俗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文化教育的普及。2.表现(1)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正在形成,“八荣八耻”的观念深入人心。(2)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3)广大妇女获得解放。(4)家庭结构发生深刻变化。(5)传统的年节习俗在继承中得到新发展。现代婚姻习俗的进步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女子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到1952年底,自由、自主婚姻已占绝大多数,民主和睦的家庭和模范夫妇不断出现。——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构图解史】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表现信息提取:伴随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构图解史】服饰发展的三大阶段信息提取:近现代中国服饰的演变受时代发展的影响,具有鲜明的阶段性。探究1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1)社会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2)历史认识①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②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③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2016·海南单科,17)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这表明()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B.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解析由“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可知,虽然新学追求民权,但并无报效国家的有效方式,只能服从封建选拔人才的方式,故D项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