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桥之美名师教案3人教新课标版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桥之美》,作者是吴冠中(随手板书课题、作者)。这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次说课我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一、首先我来谈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桥之美》选自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我国传统的建筑、园林所取得的光辉成就,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2、了解什么是说明文。3、认识到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4、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5、了解常用说明方法。6、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分析新课标要求)这是我第一次拜读画家吴冠中的《桥之美》,我想没有一定的艺术底蕴,没有遍布大江南北,饱揽祖国的名川大山,是不能写出如此诗意的文章。这篇文章内容与写法与本单元其他各篇文章有很大的区别,这不是一篇常规性质的说明文。它是一篇具有随感式的说明文,以优美的语言,亲切的语气,向我们展示了桥的魅力。文章通过描写生活中各类桥,品味各类桥传递出的情味,启发我们只要用心欣赏,就一定能体会到桥的魅力多彩。学习本文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有审美情操的人。(分析所说课文的内容)无论从文章的思想内容、语言表达、选材、组材等方面,可以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很多,但作为课堂教学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事无巨细。所以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着重在整体感知,揣摩语言上下功夫,据此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积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美感、驻足”等一些雅词妙句,了解课文脉络,品味文中优美活泼、形象诗意的语言。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和审美能力;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3、情感目标:体验生活,学会审美,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有审美意识的人。目标1、2、3都是重点。二、接下来说说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为帮助学生顺利地达成以上学习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先以教师的“点拨、启发”为主,后以学生的“分析、讨论”为主。因为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发生变化,要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老师要成为引领学生寻找水源的人,学生则要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课堂教学中老师走下讲台,融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探讨分析解决问题,努力营造师生、生生之间的那种民主、和谐、合作的关系,大家一起合作,共同探讨,一起成长,共享学习的愉悦,让学生口、手、脑动起来,让他们能够乐学、会学、能学。2、同时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我还将采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的媒体手段来辅助完成本节课教学。雨露沾花花更美。三、接下来再说说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既要授学生以知,又要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探求知识、发现规律、使之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本课我打算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1、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本文语言优美形象富有诗意,很适合十几岁的学生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兴趣,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美,为全方位的品评鉴赏奠定基础。2、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点评优美词句,积累语文知识;四、最后我重点阐述一下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整个教学过程一共有以下五个环节。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为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在课前播放各式各样桥的美景图片,让学生欣赏到桥的美并谈感受。这样设计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起他们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2、配乐朗诵,整体感知。教师配乐朗读,学生用心倾听,感受课文的美。并出示问题:文中描写了哪些桥?作者的眼中桥美在哪里?揭示相关文句“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探究主旨)谈谈听后的感受。这样设计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