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考点1|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1.服饰的变化(1)原因:西式服饰传入中国;清政府和国民政府的推动。(2)表现①晚清: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后来,清政府对官定服饰制度进行改革。②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的形制,新服饰走向中下层民众。洋装流行与传统服饰并行,并促成服饰改良,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2.习俗(1)断发①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②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革除。(2)不缠足: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正式成立“不缠足会”,不缠足运动开展起来。3.报刊与电影(1)中国报刊的发展历程①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②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民众开始有了“新闻”的观念。③1892年创刊的《申报》是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④1884年,申报馆创办《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⑤《小说林》《月月小说》《绣像小说》《新小说》号称清末四大小说期刊。⑥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⑦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2)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①传入中国:19世纪末期。②第一部影片:1905年摄制的《定军山》。③第一部故事片:1913年摄制的《难夫难妻》。④第一部有声片:1931年摄制的《歌女红牡丹》。(3)大众传媒的作用:及时传播时事信息,娱乐生活,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4.礼仪(1)礼节:民国初年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显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2)婚姻①婚姻风俗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②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的变革进程。(3)丧葬: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简洁的丧葬礼仪传入中国。(4)影响①反映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折射出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有些还成为妇女解放的标志。②发展不平衡,广大内地农村相对闭塞和落后。社会生活变迁的易错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3)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4)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史料一光绪中叶以后,机厂林立,①丁男妇女赴厂做工……生计日多,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矣。随之而来的是②世风人心离古道越来越远,③“妇女贪上海租界拥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④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史料二古都北京步入民国时期第一个鲜明的标志,就是废除帝王纪年,改用世界通行的公历。新年伊始,依公历确立元旦,“双十节”为全国国庆日,⑤但是双节的庆典主要流行于政界,一般民间较为冷漠。⑥传统的春节与中秋节盛况依旧。传统色彩浓郁的京都庙会,在日益发达的商业网络中,仍有一席之地。⑦许多新式商场相继兴建,东安市场、新罗天劝业场等纷纷崛起。民国初年,已经出现新式婚礼,北京俗称“文明结婚”……典礼仪式简单,证婚人宣布结婚者姓名,新人相对三鞠躬,交换饰物,证婚人致词颁发证书,新婚夫妇向来宾鞠躬,礼成。⑧旧式婚礼仍然保持着强大惯力,在民间流行。——习五一《民国时期北京社会风俗的变迁》史料三⑨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⑩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研读史料]史料一中的①②③④都体现了自然经济解体,农村人口大量进城,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史料二反映了民国初期北京社会风俗的特点。据⑤⑥⑦⑧可知新旧习俗并存。史料三反映了天津开埠后,社会风气由“扬气”变为“洋气”的表现。据史料可知“洋气”指的是⑩,即生活方式的西化。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