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岳麓版【单元导航】本专题展示了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春秋时期孔子、老子分别开创了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传统思想进行批判,强调“经世致用”。尽管这些思想在当时影响有限,但对后世影响深远。【单元课标】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第1课孔子与老子【复习目标】理解和掌握孔子、老子的主张以及影响。了解孔子老子思想产生的根源和评价。【复习讲义】一、孔子(一)历史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受到后世景仰。☆我来动手:孔子想为自己设计一张名片,请你帮一下忙。用心爱心专心正面反面(二)学说及其思想:1.政治学说:(思想核心)“仁”和“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已复礼”。(1)孔子提出“仁”学,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教师点评:这是孔子思想中的积极成分,在当时有利于抑制暴政,有利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在今天也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对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另外,对于现代的“人本”理念也有借鉴。☆我来动手:要建立和谐社会,你认为应该怎么做?参考答案:和谐社会要求统治者清正廉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加强文化教育,不断提高国民素质;加强法制观念,依法治国,建立公正国家。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就是要求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来动手:课本马棚失火一段材料可以看出孔子具有什么思想?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仁”的思想。理由:问人不提及财产,要弟子记住“苛政猛于虎也”(2)孔子讲的“克已复礼”,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正名,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教师点评:孔子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图维护奴隶制。实质上是为奴隶主贵族振臂高呼,在春秋末年奴隶制正在走向灭亡的背景下,他的这一保守的思想不可能受到普遍重视。由此也可以看出孔子的仁是有差别的爱。实质上是承认等级秩序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反抗。孔子本人也指出“克己复礼曰仁”。用心爱心专心2.政治主张①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②在强调以“礼”治国的同时,不反对逐步改良政治。●教师点评:孔子作为政治理论家,他的思想的本质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及道德规范。为此,他从统治阶级和人民两个角度提出了要求,一方面要求统治者“以德治民”,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另一方面要求民众“克己复礼”,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他所追求的礼,就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教师点评:孔子政治主张的现实意义: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理论,对于今天的政治文明建设、对国家或社会的管理与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孔子的“德治”思想是古代政治文明的最高表现。孔子“德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