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必修2《遗传信息的传递》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总体设计指导思想本节课突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将科学研究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推导结论——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作为本节课的教学主线,以求向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工作的能力和方法。二.教材分析:教材中的地位本节课内容是浙教版高中课本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遗传物质的传递是遗传学的基本理论。这一课时,在联系DNA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DNA通过复制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学好这一课时,有利于学生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遗传规律等知识得理解和巩固,对于学生深刻认识遗传的本质是非常重要的。“DNA的复制”又是后面变异部分的基础,学好这一课时,有利于学生对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生物进化等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三.学情分析学生在上节课已了解了DNA的结构,同时学生经过必修1和必修2的学习,已经初步具有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以及利用信息的能力,能较好地完成对本节中视频的理解和分析。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熟练说出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和各碱基在DNA分子中所占的比例关系。2.了解DNA分子的稳定性、多样性和特异性与丰富多采的生物界的关系。(二)能力与方法1.培养自学能力:在自学中去领悟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2.培养观察能力、分析理解能力: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软件和DNA结构模型观察来提高观察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4.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通过探索求知、讨论交流激发独立思考、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DNA的半保留复制的学习,探索生物界丰富多彩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求知欲望。2.从小树立敢于攀登,勇于拼搏的精神。五.教学重点与难点:DNA的半保留的复制关于DNA复制的计算问题。六.教学工具:多媒体、DNA复制过程图解七.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组合模式,采用自学、讨论与讲述法。八.教学过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引言:生物之所以能够保持亲代与子代的相似,是由于DNA分子复制出一份,传递给了子学生观看视频通过实际体入新课10min代,那么,DNA是怎样进行复制的呢?教师播放老虎的DNA复制过程学生大致了解DNA复制的概念,时间,场所思考问题会,激发学生内在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二新课活动DNA的复制30minDNA的复制教师总结讲述:(1)DNA复制概念是指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来合成子代DNA的过程。DNA的复制实质上是遗传信息的复制。(2)DNA复制的时间和必需条件①DNA复制的时间是在具有分裂的体细胞中,DNA复制发生在无丝分裂之前或有丝分裂间期;在配子形成时则主要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之前的间期。②DNA复制时必需条件是:亲代DNA的两条母链提供准确模板,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能量(ATP)和一系列的酶,缺少其中任何学生思考发表意见一种,DNA复制都无法进行。(3)DNA复制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播放DNA复制过程的多媒体课件,将这部分重难点知识,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转化为易吸收的知识。观察完毕后,师生共同讨论。1、什么叫解旋?解旋的目的是什么?2、什么叫“子链”?复制一次能形成几条子链?3、简述“子链”形成的过程学生发言,教师总结DNA的复制过程.可归纳出以下三点:①解旋提供准确模板:在ATP供能、解旋酶的作用下,DNA分子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配对的碱基从氢键处断裂,于是部分双螺旋链解旋为二条平行双链,此过程叫解旋。解开的两条单链叫母链(模板链)。学生发表意见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②合成互补子链:从上述解开的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以周围环境中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两条与母链互补的子链。③子母链结合形成新DNA分子: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随着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不断地延伸,同时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互相盘绕成螺旋结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解旋完即复制完,形成新的DNA分子,这样一个DNA分子就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4)DNA准确复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