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星中学中学集体备课教案年级高三学科历史总计第课时课题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型新授课主备人马永松参备人备课时间投放时间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掌握重要历史概念,如汉代内外朝、郡国并行制;唐朝三省六部制、节度使;宋朝“二府”三司、强干弱枝;元朝中书省、行中书省、宣慰司;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分析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本图片和相关文字材料的分析,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运用图表法概括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初步学会运用图表法来揭示历史知识的联系。(3)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调整(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感受我国先人的政治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重点难点重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和特点。难点:对我国从汉至元一些重要政治制度的理解。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二次备课1、导入设计:通过故事“杯酒释兵权”引入,这样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采用复习提问法:秦朝是如何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指出我国历朝历代都在不断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导入此课。2、中央集权的发展老师用PPT文件打出“中央集权”概念: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老师强调:中央集权的发展调整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学生看书第一目“中央集权的发展”,完成下列表格。朝代原地方制度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如何解决汉朝郡县、封国并存封国与朝廷对抗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唐朝节度使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北宋节度使存在藩镇割据的隐患军事:收回将领兵权;削弱地方军,加强禁军行政: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财政:文官担任转运使用心爱心专心元朝疆域极其辽阔,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地方设行省和宣慰司。思考一:看图片《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此图的宏大的场面说明了什么?(节度使权力大)思考二:结合13页《北宋文官出行图》,想一想北宋为什么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防止武官专权)为什么还设通判?(负责监督,互相牵制)思考三:结合13页《元朝行省图》,想一想“元朝的行省制度”对今天的行政区划有何影响?思考四:概括、总结中央集权的方式(限制、分割)和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体现论从史出的思维方式。3、君主专制的演变用PPT文件打出“君主专制”概念:君主专制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最高统治权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强调:君主专制的演变调整的是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思考一:你知道哪些历史上有名的宰相?(房玄龄、王安石、寇准、刘罗锅等)你知道宰相的权力有多大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思考二:看书14页“君主专制的演变”一目,找出哪几个朝代加强了君权?分别采取什么措施?思考三:综合上述内容,分析我国古代最高统治者如何达到加强君权的目的?(分割、削弱相权,加强皇权)4、学习第三目“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思考一:同学们知道《范进中举》的事吗?同学们听说过穷秀才孔乙己吗?“秀才”、“举人”与哪种选官制度有关?学生看书,完成下面表格。朝代选官制度选官方式选官依据汉朝察举制由下而上推荐人才才、德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推举门第隋唐科举制分科考试才能思考二:你认为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哪种选官和用官制度好?为什么?5、概括小结:中国古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通过限制、分割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通过削弱相权,君主权力得到加强;选官制度直接影响到统治的长治久安。五、学习评价建议1.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积极性、参与程度、课堂效果。2.【基础测评题】(1)北宋削夺地方行政权的措施是A、派文臣做知州B、地方实行行省制度C、设立转运使D、设立布政使(2)汉朝时期,我国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是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