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12济南的冬天教案1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展开描写,并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鲜明的印象及感受的写法。2.体会文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学习形象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并引导他们培养审美能力。学习重点:学习本文多角度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难点:领悟作者在具体描写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学法指导: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她不仅带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还带来希望和力量。说到冬天,北方的人们一般习惯在它前面加上修饰词——“冰冷”或“严寒”;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那肆虐的北风,骇人的寒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萧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完全没有了那种寒冷,那种肆虐,那种萧杀,而是一个“温暖”的宝地。可能我们都没有在冬天去过济南,那么,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感受济南冬天的温馨,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预习导学:1、应掌握的加点字的读音。贮zhù蓄镶xiāng边发髻jì水藻zǎo看kān护济jǐ南澄chéng清伦敦dūn2、解词:安适:安静而舒适。慈善:原指仁慈、善良,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本课指温和,合人心意。澄清:本课指清亮,透明。贮蓄:存放、积存。空灵:美妙无穷而不可捉摸。学习导入: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由于他的勤奋创作,解放后写了20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1966年去世,终年67岁。-整体感知:本文的布局谋篇层次井然。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突出它的“温情”,赞誉它是个“宝地”,这是贯穿全文的主线。第2段开始,“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是个重要的过渡句,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第五段写冬天的水色。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一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自然,推进自然。研读赏析: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的“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作者是一个在异国他乡漂泊了六、七年之久的知识分子,当他重新回到祖国,从内心迸发出的爱国之情自在常理之中,而这种真情实感通过爱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来表露,就更觉亲切、深沉。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后边还有“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结尾一句蕴含着“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的情意。重点讲解:1、作者是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