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比较大小教案说明江西省吉安一中教材分析教材地位与作用不等式主要研究数的不等关系,它与数、式、方程、函数、三角等内容都有密切联系,讨论方程或方程组的解的情况,研究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最大值、最小值,讨论线性规划问题等,都要经常用到不等式的知识,不等式在解决各类实际问题时也有广泛应用,可见,不等式在中学数学里占有重要地位,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必备知识。本节课的内容是比较大小。比较大小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它是利用不等式的两边的差是正数或负数来证明不等式,其应用非常广泛,属必须掌握并要求能够灵活运用的内容。从教材看来,不等式是承上启下的一章,运用遍及整个高中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应着重把握一个“度”字,以本为本、以纲为纲,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实以学生为主体,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实现教材改革的真正目标——素质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回忆初中内容,结合数轴得了实数的基本性质,能用实数的基本理论来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掌握实数的运算性质与大小顺序间的关系。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本节学习,强化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体会数学的奥妙与数学式子的结构美、对称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比较大小的基本步骤及其应用。教学难点1、准确理解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及一些代数式的恒等变形。2、灵活应用比较大小解决实际问题。教法分析数学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和美好情感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解题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会学习、乐于学习,感受数学学科的人文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为了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和“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教师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发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我设计了六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②探究发现——发现规律,③例题讲解——形成结论,④知识应用——提高能力,⑤课堂小结——深化巩固,⑥作业布置——消化知识。在教学中注意关注整个过程和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学法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应该与学生熟悉的背景相联系。在教学中,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通过观察、操作、归纳、思考、探索、交流、反思参与学习,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学会学习,发展能力。用心爱心专心教学过程活动内容设计意图创设情景通过课本中这一章的章头引言安排的例子,应用图片与动画直观形象地引入到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激发兴趣,进入主题探究发现【探究1】已知某人下半身长为x(cm),全身长为y(cm),请问这个人穿上a(cm)的高跟鞋后,下半身长与全身长的比值会增加吗?(复习不等式的性质时,重点讲解不等式的传递性,学生对它的作用不太了解。)课外小知识:古希腊维纳斯女神塑像及太阳神阿波罗塑像都通过故意延长双腿,使之与身高的比值为0.618,从而创造艺术美之神话。【归纳小结】1、比较大小的基本步骤:作差→变形→判断符号→下结论。(比较大小的基本步骤学生比较容易掌握)2、一般地,设b,a为正实数,且0m,ba,则有bambma(这个结论中特别要注意条件“ba”,当ba时情况恰好相反,这也是这节课的一个易错点)【探究2】请同学们在实际生活中举几个满足上述结论的例子?1、通过【探究1】,引导学生发现比较大小的基本步骤:作差→变形→判断符号→下结论。2、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b,a为正实数,且0m,ba,则有bambma”这个结论。3、通过课外小知识让学生扩展知识面。例题讲解【例1】试比较51xx与23x的大小。【练习1】已知ba0,试比较33ba与baab22的大小。【练习2】设xxa2,2xb,则a与b的大小关系为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