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第一课时\s\up7()教学分析《向量》这一章是前一轮教材中新增的内容.高考考纲有明确说明,同时新课标也提出向量是数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在高考中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①向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②向量作为工具的应用.另外,在今后学习复数的三角形式与向量形式时,还要用到向量的有关知识及思想方法,向量也是将来学习高等数学以及力学、电学等学科的重要工具.教材的第2.1节通过物理实例引入了向量的概念,介绍了向量的模、相等的向量、单位向量、零向量以及平行向量等基本概念.而本节课是继向量基本概念的第一节课.向量的加法是向量的第一运算,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运算,是学习向量其他运算的基础.它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它在实际生活、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正如第二章的引言中所说:如果没有运算,向量只是一个“路标”,因为有了运算,向量的力量无限.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在高一学习物理中的位移和力等知识时,已初步了解了矢量的合成,而物理学中的矢量相当于数学中的向量,这为学生学习向量知识提供了实际背景.设计理念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精练、系统、生动地讲授知识,发展学生的智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得出结论;进一步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从而使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得到发展.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是当今数学教育的主题,本节课的内容与实际问题联系紧密,更应强化数学来源于实际又应用于实际的意识.集本节教材的特点和高一学生对矢量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理解向量加法的意义,掌握向量加法的几何表示法,理解向量加法的运算律.2.理解和体验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概念的过程和思想,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3.培养类比、迁移、分类、归纳等能力.4.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数学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两个向量的和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两个向量的和的概念是向量加法的基础,而向量加法是向量运算的基础.向量的线性运算的另一个特点是它有深刻的物理背景和几何意义,因此在引入一种向量运算后,总是要考查一下它的几何意义,正因为向量的几何意义,使得向量在解决几何问题时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2.教学难点:向量加法的运算律.(设计让学生先猜想后验证来学习运算律,需要利用类比的思想进行猜测,还要在猜测的基础上加以验证,有一定难度.)\s\up7()导入新课(约5分钟)引例:有两条拖轮牵引一艘轮船,它们的牵引力分别是F1=3000牛,F2=2000牛,牵绳之间的夹角θ=60°.如果只用一条拖轮来牵引,而产生的效果跟原来的相同,试求出这条拖轮的牵引力的大小和方向.图1在物理中,我们已知道,两个不在一条直线的共点力OA与OB的合力是以OA、OB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OACB的对角线OC所表示的力.这就是说,OC是OA与OB相加所得到的和.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利用物理中合力的概念,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以现有的知识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知识类比、迁移能力.学情预设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概念是学生的认知难点.(约5分钟)一般地,把以OA、OB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OACB的对角线OC,叫做OA与OB两个向量的和,记作OA+OB.求两个不平行向量的和可按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问题1:如何求两个平行向量的和向量?问题2:任意一个向量与一个零向量的和是什么?求两个向量的和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加法.设计说明补充说明两个向量和的概念,同时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思想.(约15分钟)练习:根据图2中所给向量a,b,c画出向量:(1)a+b;(2)a+b+c.图2解法一:将两个向量起点重合,应用平行四边形法则画出两个向量的和向量.解法二:将一个向量的起点与另一向量的终点重合,也可以画出两个向量的和向量.设计说明1.学生通过练习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