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传播》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一节《光的传播》.我从六个方面介绍本节课教学设计和思路。一.教材分析《光的传播》这节课是学生学习光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教材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多彩的光的世界,然后介绍了光源、通过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最后介绍光速。本节课对认识、解释自然界中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而且光的直线传播贯穿本章各节的学习。如:研究光的反射、折射规律,都离不开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的直线传播。因此,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多彩的光现象,让学生领略光的美妙,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对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源,能识别什么是光源。2、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3、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过程与方法1、经历“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归纳法、间接显示法、模型法等。2、经历运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特点解释自然和生活现象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善于与他人合作的习惯。2、通过学生展示,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3、通过对日食、月食的成因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教育。4、通过我国古代对小孔成像研究所取得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三.重点、难点学生在小学科学中已经初步学习了光源、知道了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但是初中物理课程目标要求学生不但要学习一定的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锻炼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会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问题,会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实验探究,使学生归纳出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能够用光沿直线传播的特点解释生活或自然现象中的问题。光学实验是否能够明显显示出光的传播路径,是教学成功的重要环节。要成功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实验难度很大。初中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较弱。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保证实验现象的清晰、明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四.设计理念本堂课的设计着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努力建构一种自主学习、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释放学生心灵,张扬学生个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五、教法、学法、教学准备在此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我准备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探究,展示提升,检测反馈”的教学方式。主要教学方法有:问题情景法、自学法、讨论法、实验法、检测法、小组评比法。教学准备:需要的器材有激光灯、喷雾器、盛有清水的大烧杯、盛有肥皂水的大烧杯、透明玻璃、一面有磨砂的玻璃砖、果冻、蜡烛、火柴、自制的小孔成像仪,多媒体课件。六、教学程序1、创设情境,从生活走向物理通过展示美丽的夜景和自然界光现象,让学生感受自然界的美妙,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通过提问:光是从哪来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引入了课题。2、光源学生根据学案和课本自学“光源”,交流后,小组展示。“光源”学生在小学科学中已经学过,学生很容易回答出光源的定义、举出光源的例子。这个过程是对以往学习的巩固,也是下一步学习的基础。教师强调:自身发光、正在发光3、经历探究,完成光的传播学习(1)提出问题: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光源,光是怎样传播的呢?你看见过光的传播路径吗?(2)猜想与假设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会猜想出光在同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根据平时观察到的生活现象说出猜想的依据。如:广场上空的光束、晚上公路汽车车灯。(这些光束在有烟雾的天气,才会看到。引导学生分析原因)(3)设计和进行实验探究一: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教师用激光灯照射墙壁,无法看到光的传播路径,让学生想办法显示出光的传播路径。(方法不止一种)教师提供器材,学生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