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地理环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第一课时: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概念【课程标准要求】标准活动建议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设计思路】学生对城市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于城市的起源、城市化的概念等没有什么知识基础,通过搜集城市景观图、城市化过程示意图、城市化特点统计图表等图片及城市化相关资料,学生运用第一单元学习的地理统计图的判读方法来分析城市化问题,是前一部分知识的延续,也是后一部分知识的基础。从教学方法看,本课可以灵活运用问题导学法、文献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充满生机的探究性活动中掌握学习目标。【知识构建】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标准”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条“标准”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要求如下:会运用图表、数字等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会用科学的语言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图1鲁教版教材本节课介绍了城市的起源和城市的发展,重点探讨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三个问题。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是互相促进的,但城市化也给环境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城市的起源和城市的发展”不是课标的内容要求,但是这部分知识与前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知识相关联,且了解了城市的起源和城市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分析城市化的相关知识所以这部分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中做适当分析。本节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概念标志特点影响城市化城市起源农业生产发展社会分工农业生产发展【教学目标】1.说出与城市起源相关的基本条件,知道世界城市发展各阶段的主要特点。2.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城市发展的影响。3.理解城市化概念及其主要表现,认识它的新特点。4.学会运用图表资料来说明城市化的含义及其衡量指标、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提高图表分析、绘制能力。5.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城市化及其特点2.教学难点城市化及其特点【课前准备】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调查扬州市区近些年人口、用地规模增长状况,评价城市发展对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教师搜集“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图”等地理分布图,设计“世界城市发展三个阶段的特点比较表”。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表1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姓名在小组中的职责发言次数个人观点×××第一课时: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概念【课堂活动设计】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设计教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内容学情诊断调查:你生活在农村还是城市?你觉得农村和城市的区别是什么?你所在的城市用地规模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了解学生对城市的认识;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与学习需求;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学习目标展示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键词。①朗读学习目标;②迅速说出关键词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第二部分:新授内容设计探究活动1: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阅读课本“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图,说说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这些地区在自然环境上有哪些共同特点?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城市的起源与发展①投影教材图2-2-1“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②展示导学问题: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这些地区在自然环境上有哪些共同特点?为什么会在这些地区最早出现城市?③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及时指导。④对交流的成果组织评议,最后给予准确评价。⑤引导学生推导出城市起源的前提条件。①小组内每一位成员先自主学习,思考教师提出的导学问题。②小组内交流,讨论,提出新的疑问。讨论过程中记录员及时填写“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③2-3个小组发言人交流小组成果,其他组可提出补充意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