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教案(旧人教版必修2)单元复习重点:新中国的诞生及其历史意义;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运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知识结构表新中国的成立历史条件;成立标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历史意义。巩固政权的斗争1、追歼国民党残余,解放大陆。2、抗美援朝(1950.10-1953年夏)3、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4、镇压反革命运动5、三反、五反运动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原因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了解具体情况和表现)措施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基础。(首要措施)2、稳定物价:经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1950年夏,物价得以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多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从而市场稳定、人心安定,人民政府更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促进了人民政权的巩固。3、统一财经:改变以地方为主的财经管理办法,由中央进行统一管理。到1950年上半年,国家财政经济开始好转。4、合理调整工商业:主要方式: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这是对生产关系的一场变革。体现了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转化的基本特点,它保存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同时从公私关系、劳资关系等方面向社会主义方向转化。由国营经济领导进行,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打下了基础。5、大力恢复发展生产:(1)在农村,引导农民互助合作;大兴水利,发展生产。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也为农业合作化的改造奠定了基础。(2)在城市,对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破除工矿企业中旧的生产关系。通过民主改革,实现了企业管理民主化,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通过生产改革,实现了厂矿经营管理企业化。工人积极性提高,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作用到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根本好转,工农业生产超历史最高水平。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有利于政权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制定路线计划:(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规定在相当长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2)“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是对总路线的初步、具体的规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用心爱心专心三大改造:(1)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基本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原则:自愿互利。形式:合作化(由互助组到初、高级生产合作社发展。)(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改造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历了由低级(统购包销、加工定货)到高级(公私合营)的发展过程。基本手段:赎买政策。(3)意义:基本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化。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的起步“一五”计划超额完成。重工业和交运等取得显著成就,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制定宪法(1)制定: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制定。(1954年9月15日于北京)(2)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及人民的权利和义务。(3)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广大人民意愿,具有广泛群众基础,极大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是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民主革命的经验总结,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保证。(会议的召开和宪法的制定表明由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由“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已经结束。)辅助材料:·何为过渡时期?(1)时限:1949.10-1956年底(2)“过渡时期”是指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阶段。也称新民主主义时期。(3)主要任务:巩固政权;恢复发展经济;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变私营为国营,私有为公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国初的形势(1)国民党上百万军队在西南、华南等地仍负隅顽抗。解放军由原来的128万发展为4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