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相持阶段的到来和国民党的内外政策[教学目的]:基础知识:相持阶段到来的原因和标志;日本侵华方针的变化;汪伪政权的成立;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的反动方针;皖南事变及中共的回击;枣宜会战;豫湘桂战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思想教育:1.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的方针政策发生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其阶级的反动本质.2.相持阶段国民党战场的失败是由其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政策造成的结果.能力培养:1.通过分析日本侵华方针改变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国民党内外政策的变化原因,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重点难点]:重点知识:日本侵华方针改变的原因及影响;国民党政策的反动;皖南事变.难点知识:国民党政策走向反动的原因;蒋政治态度两面性的后果.[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要点]:一、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和日本侵华方针的变化:1、标志:1938年10月,武汉、广州的失守2、原因:3、日本侵华方针的变化4、日本侵华政策改变的影响:(1)、亲日派:汪伪政权的成立1940年3月(2)、亲英美派:蒋介石国民政府继续抗日,但政策转向反动:二、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1、国民党五中五届全会的召开(1)、方针:溶共.防共.限共.反共.(2)、政策重心:对外对内(3)、路线:消极抗日.积极反共.2、消极抗日——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1)、枣宜会战(2)、豫湘桂战役3、积极反共——掀起两次反共高潮:(1)、第一次反共高潮(2)、皖南事变4、共产党的有力回击三、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1、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2、四大家族的经济掠夺[讲授过程]:[引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下面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下,在抗战的防御阶段。正面战场的地位作用怎样?(积极抗日,主要战场)那么在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是不是继续执行积极抗日的主张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第二节,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和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讲授新课]:一、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和日本侵华方针的变化:1、标志:1938年秋,日本攻陷武汉和广州,占领了中国的半壁河山,但是,恰恰是从这时起,日军基本上停止对正面战场的大规模进攻,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这就是需要大家记住的第一个知识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2、原因:下面,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日本在占领中国半壁河山之后为什么不乘胜继续进攻,为什么要停止进攻呢?因为随着日军在中国占领区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本的兵力、财力、物力不足的根本弱点已经暴露出来;日军的全面进攻没有摧毁中国的抵抗力量,更没有动摇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大大牵制了日军,对其后方构成严重威胁。这一切都使日本帝国主义的困难日益增加,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那么,中国方面是否可以利用敌人的困难时期,反戈一击,迅速打败日军呢?中国虽然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但是经过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伤亡惨重;人民抗日力量虽然有所发展,但仍没有达到进行战略反攻的程度。人民抗日力量还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才能打败侵略者。这样,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宣告了日本侵略者妄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计划的破产,日本也因此改变了战略方针。3、日本侵华方针的变化:请大家看课本36页的小字,特别注意日本首相近卫的三次声明,他提出所谓“善邻友好”实际上是要求国民政府放弃抗日,承认伪满洲国;“共同防共”是要把军事进攻的重点方向指向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力量;“经济提携”实际上是想在占领区掠夺资源解决自身财力、物力的不足。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集中重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则以政治诱降为主,以军事打击为辅。但请大家注意的是“变”的是不同时期的具体策略,而日本灭亡中国的野心却丝毫“不变”。4、日本侵华方针改变的影响:在日本侵华方针改变的影响下,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化,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分子公开投降事敌。1938年12月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等亲日派集团公开投降日本,1940年春在南京成立效忠日本帝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