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备课资源●历史回眸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被炮火轰开,中国从此被强制拉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落后使中国挨了打。堂堂天朝上国竟被不知从何而来的“外夷小丑”打得惨败,这旷古未闻的奇耻大辱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发愤图强。第二次鸦片战争同样是以中国的失败宣告结束,而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清政府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亲眼目睹了西方侵略者坚船利炮的“长技”,从而预感到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因此,当第二次鸦片战争一结束,曾国藩就提出:“此次款议虽成,中国岂可一日忘备?……目前资夷力以助剿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船,尤可期永远之利。”李鸿章也表示:“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发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1861年,曾国藩率先筹设了中国第一家近代军事工厂——安庆内军械所。创办之初,曾国藩就组织具有近代科学知识的徐寿、华蘅芳等人试造轮船。他们终于克服重重困难,造出了中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虽然这艘轮船造得还不甚得法,行驶迟钝,但是它宣告中国的江河上第一次有了中国自造的轮船行驶。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1865年,曾国藩、李鸿章共同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这是中国第一家大型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厂,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所官办军用企业。它制造出旧中国本国的第一艘兵轮和第一台车床,它炼制出旧中国第一磅近代火药和第一炉钢水,它造就出旧中国一大批近代技术工人和一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它是中国近代工矿企业的母厂,在它的带动、示范和支援下,一批军用民用工矿企业迅速兴起。如山东机器局、四川机器局、徐州煤矿、开平煤矿等,都是在江南制造总局的支援下创办起来的。它们奠定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基础。但是,在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用企业当中存在着很多弊端。这些军事工业完全是官办性质。经费主要来自海关关税、厘金、军饷等。所生产的产品不是普通的商品,不进入市场进行交换,而是作为军火和军事装备用品由清政府调拨给湘、淮军及沿海各省军用。在经营管理上,腐败现象严重。生产效率普遍低下,成本高昂,管理极为混乱。这一切严重制约着军用工业的发展。洋务派在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而最主要的是财政困难。他们认识到一个国家仅有坚船利炮,而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难以富强。于是,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在继续“自强”的同时,着手兴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企业。其中包括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以及航运、铁路、邮电等交通运输事业。其中最重要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电报局和上海织布局。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开平煤投入市场后,达到了与洋商争利的目的,同时,还给附近地区提供了廉价的燃料,促进了其他工业的发展。洋务运动对中国早期的现代化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在外资企业和洋务派创办工业的刺激和影响下,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出现了一批民族工业。这些企业的出现是中国社会经济发生重要变化的一个标志,它代表着一种新生的社会经济力量。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从19世纪6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历时20多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可以说是小农经济汪洋大海中的若干小岛,不但进程缓慢,而且投资和规模很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产品也主要是日用轻工业品。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在之后的改革中,清政府又于1903年设立商部,奖励工商。清政府政策的改变,使得民族工业得到了一次发展的机会。社会上兴起了实业救国的热潮。并涌现出像张謇、荣宗敬、荣德生这样的实业家。1904~1907年,中国人民又掀起抵制美货、收回利权运动,引发了振兴实业的又一个高潮。因抵制美货减少了美国布匹的输入,使得中国的棉纺织业在这一段时期发展迅速。以扬州为例,仅1906年所增设的织布厂就不下40余处。但是中国民族工业是经不起风浪的,它发展缓慢,步履维艰。当中国民族工业诞生的时候,它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