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的世界格局备课资料历史回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形成的两极格局中,美国和苏联是决定性的因素,当时它们两国是可以互相抗衡的力量。两极格局结束时,苏联的解体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苏联对外扩张和军备竞赛,使苏联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为形势所迫,1985年出任苏联共产党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开始按他所策划的方向进行改革。作为第一步,他决心放弃同美国的对抗,把精力集中于国内事务。这促成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从紧张走向缓和,两极格局也出现了明显动摇。1989年下半年,在苏联的直接影响和干预下,东欧局势发生急剧变化,由此导致东西方两大集团原有的泾渭分明的界限迅速消失。而苏联国内的改革,却越改越乱,经济危机、民族矛盾和社会动荡并存,并日益严重,出现了由一些苏联党和国家高级领导人发动的“八一九”事件。这一事件后,在短短的三四个月,苏联共产党丧失政权,联盟国家彻底解体。苏联由统一的联盟国家变成大小强弱不等、利益各异的十几个国家。苏联的解体,终于导致了世界两极格局因其中一极的消失而最后崩溃。苏联的巨大变化,产生了极为广泛和深远的国际影响。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国际关系根本改观,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快。“冷战”后国际形势的特点是和平与动荡并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冷战”的结束打破了原有相对稳定的两极格局,前苏联的解体意味着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失败和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冷战”后的美国无沦军事、经济还是政治等方面的实力都是其他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美国充分利用这个有利的时机,重新制定了全球战略,强化北约军事集团,推动北约东扩,打着“人权、民主”的旗号,随意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事务进行干涉,例如,美国插手的对南联盟的战争,挑起、激化了某些国家业已存在的民族矛盾,干扰、破坏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和平进程和内部和解进程.企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但是,美国独霸世界的企图和其他国家多极化的主张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与斗争,这种矛盾和斗争将推动世界上各种力量开始新的激烈竞争并逐步走向多极化。“冷战”结束后,世界存在公认的五大力量中心,即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和中国,这种“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标志着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超多强”的存在表明,国际格局既不是单极,也不是多极,而是单极化与多极化相互较量,这种较量在相当长时期内还将持续下去。在单极与多极的较量中,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各国都在注重本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取得优势地位。大国(国家联盟)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有利于多极化的国际格局的建立,也有利于新的大国关系的建立。迄今为止,多极化还只是一种趋势,没有成为一种稳定的世界格局,建立多极化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进程是符合时代进步的表现,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在建立多极化政治格局的过程中,世界各国应该遵循平等、合作、互利的原则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秩序。苏东剧变后的世界形势东欧剧变和华约解体使得以美苏全球范围的战略平衡和欧洲地区的力量均衡为基础的东西方力量平衡向西倾斜,突破了以两大集团对峙、美苏分治欧洲为核心的东西方关系结构。1991年12月,苏联作为一个统一的超级大国彻底瓦解,使旧有的东西方关系到此终结。欧洲局势的发展变化不再受制于昔日东西方关系所特有的意识形态冲突、军事对抗部署和联盟结构等因素,欧洲总的趋势是:西欧要合,苏联要分,独联体和东欧各国则在西靠。从大的战略关用心爱心专心系上来看,原来的中美苏“大三角”已经消失,美中关系、美欧关系、美日关系、英法德关系等都在变化和调整。过去在两极对立体制下,形势是紧张的,但在一定意义上是稳定的,是一种“紧张的稳定”。现在美苏军事对抗这一旧的紧张因素消失,使世界总的形势趋于缓和。世界大战一时打不起来,裁军在进展,一些地区热点纷纷降温或走向政治解决。但与此同时,由于国际力量对比失衡,原来许多被两极对峙所掩盖的问题暴露出来,一些地区新的不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