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美苏争锋合作与讨论人民版必修1(1)1947年6月,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中指出:“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会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任何政府勾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想一想:马歇尔的演说是否表明,马歇尔计划只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我的思路:马歇尔演说中的“经济健全的常态”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自由制度”自然是资本主义制度。马歇尔认为,当时欧洲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形势极度恶化,急需援助,如果没有实质性的外援,任其发展,必然引起动乱,从而对美国经济带来严重后果。因此。美国就应该尽其可能帮助欧洲恢复正常和健康的经济。马歇尔在演说中表面强调的是:不反对任何国家,而是反对贫困、饥饿和混乱,促使欧洲出现一种政治和社会条件,以使“自由制度”得以继续存在。但是,他的真实目的在于,以比较隐蔽的经济手段稳定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阵脚,以“复兴欧洲”为名,行控制欧洲之实,以达到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2)赫鲁晓夫曾经形象地说,美国插在欧洲的那只脚有一个发痛的水泡——西柏林,随便什么时候都可踩一下这只脚。赫鲁晓夫也确实试着这样做了。被踩痛的美国人则叫嚣,如果苏联改变西柏林的现状,美国将不惜与苏联进行一场核战争。赫鲁晓夫“和蔼可亲”地对美国大使说,毁灭美国只需要6颗核弹;对美国人来说,如果发生战争,肯尼迪将是美国的最后一位总统。“冷战”时期,苏美之间如此紧张,战争时常一触即发,但为什么终究没有发生世界性的“热战”?我的思路:“冷战”时期美、苏没有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第一,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抑制苏美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战争的目的在于谋取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经济利益是驱动战争,特别是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伴随着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空前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二,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和变化是影响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因素。“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总的来说是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两大阵营势均力敌,使美、苏意识到击败对手实非易事,所以双方避免发生直接的军事对抗,自己进行“冷战”,而把“热战”留给自己的代理人去打。另外,第三世界的崛起、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与联合国作用的日渐发展,都成为抑制关、苏爆发世界大战的因素。第三,战后军事格局、核武器及其他军事技术的发展也是抑制世界大战的重要因素。美苏两国及其所属的北约与华约军事力量旗鼓相当,形成一种“恐怖均势”;核武器原有的五大破坏作用,加上第六个破坏作用——“核冬天”,使各国上下都害怕爆发大规模的战争,担心核战争会使人类自身遭到毁灭;而现代军事技术,特别是军事空间技术的发展,使大国之间的军事透明度不断提高,这也起到了抑制战争的作用。用心爱心专心119号编辑1(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从而使持续近五十年的“冷战”格局彻底瓦解。但是,时至今日,少数西方大国仍然抱着“冷战”思维不放。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你知道哪些“冷战”思维的例子?试谈谈你的看法。我的思路:“冷战”思维即“冷战”时期两大阵营对立双方,运用除了军事之外的一切手段来进行对抗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极具对抗性。其特点:不“是”即“非”,非“黑”即“白”,把世界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对问题的处理过于简单化、绝对化;而且特别强调双方意识形态的对抗。下面这段话就是一个有名的例子。“在杜鲁门看来,世界上的人是分成两类的,一类是共产党人,另一类是反共的人。任何人,只要是反对杜鲁门主义的,就必定是共产党人;而倒过来说,由于共产党人反对杜鲁门主义,就足以证明这个主义必定是好的了。”近几年,美国对中国人权问题的指责,以及在处理朝鲜问题上的做法,就多少带有“冷战”思维的特征。用心爱心专心119号编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