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一、农业生产工具的演进1、刀耕火种2、石器锄耕七八千年前最早松土农具——耒耜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评价:加快土壤的熟化过程,缺乏施肥、中耕、灌溉,地力有限商周青铜农具、中耕农具出现,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评价:农业生产得到发展3、铁犁牛耕——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春秋小件铁农具战国时期使用范围扩大春秋末期牛耕地战国时期牛耕初步推广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2、奴隶社会:商周井田制①土地国有,一切土地属于国王②国王把土地赐给诸侯,世代使用,无权转让买卖,缴纳贡赋③强迫奴隶集体耕种,榨取其劳动成果3、春秋战国时期①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大量荒地开垦,形成私田②鲁国,田按亩纳税,促使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③私田主人——封建地主,耕种者——佃农,形成封建土地所有制4、战国时期①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地主阶级统治,推动各国变法②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5、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①屯田制:曹操筹措军粮,招抚流民耕种田地。②均田制:授田,百姓纳税,服徭役兵役,隋唐前期,允许输绢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③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说明封建土地制度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桎梏。三、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条件:铁农具推广、秦汉牛耕普及1、特点:以家庭为生活、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2、农业政策①战国:商鞅变法鼓励农民耕田织帛②汉初:与民休息③北魏至唐:鼓励农民垦荒④元代:元世祖组织编写《农桑辑要》禁止毁农田为牧地,鼓励垦荒屯田⑤明清:政府鼓励垦荒3、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农民与市场的联系。4、农业产品:农业出现专业化区域,与市场联系的农民家庭手工业得到发展,自然经济局部瓦解5、影响:①小农细作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②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③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④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用心爱心专心四、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1、春秋至秦汉时期:垄作法(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汉代《氾胜之书》、赵过推广耦犁、代田法、区田法2、魏晋南北朝:黄河流域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技术日臻成熟。《秦民要术》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杰出农书(记载了绿肥种植)。3、隋唐: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逐步成熟,水稻采用育种移栽技术,出现曲辕犁4、宋元:精耕细作进入全面成熟时期。北方旱地出现耧锄、江南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标志我国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高度)5、明清: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培育新品种、引进高产农作物、形成专业生产区域,出现《农政全书》本课总结:1、生产工具的发展:石斧、石锛——耒耜——商周青铜农具——春秋铁犁牛耕——汉代播种工具耧车、耕田的耦犁、二牛艺人的犁耕法——唐代适宜水田耕作的曲辕犁、灌溉工具筒车——宋元中耕农具耧锄2、铁犁牛耕的影响: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地主农民阶级出现、推动各国变法、奴隶制废除、封建制建立、周王室统治日趋瓦解3、耕作方式的发展:春秋秦汉垄作法——汉“代田法”“区田法”——魏晋南北朝实行轮作和推广绿肥种植——隋唐水稻育秧移栽技术——明清套耕法4、耕作制度的发展:连年耕种、休耕——两汉两年三叔——宋水旱轮作倒卖复种制——明清黄河流域两年三熟、三年四熟制、南方一年两熟制、珠江闽江流域一年三熟用心爱心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