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层次:第九单元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寄语:未来始于脚下,明天取决于今天。课标要求(1)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识目标(A)1、识记早期改良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政治主张及历史影响。(B)2、理解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影响。(C)3、分析维新思想的形成背景,总结维新思想的形成过程,比较各思想家的思想特点,探究维新活动的深远影响。重点康有为变法思想;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活动。难点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课前思考维新变法的背景学习过程一、早期改良思潮(A)时间出现原因1、2、3、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同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进程逐渐深入有关。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先进的中国人,就提出学习西方的长处,改革内政的主张。洋务运动期间派出国的留学生和外交使节回国后,扩大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它促使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更加迫切地向西方寻找真理,挽救民族危机,使中国富强起来。同时这也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反映。这些人成为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主张1、反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主权的危害,认为只有仿效西方,实行变法,才是维护国家独立,民族富强的惟一出路。2、用心爱心专心认为“习兵战不如习商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3、王韬介绍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有君主、民主和君民共主(即君主立宪)三种类型,他认为君民共主最优越。郑观应说:“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作用(B)局限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主要思想康有为的早期思想强调“变”,认为“变”是“天道”,是“物之理”,提倡“托古改制”,他将公羊“三世”之说和《礼运》“大同”思想结合,推演为“”、“”(小康)、“”(大同)的理论,并认为只有变法,才能使中国富强,最后达到“大同”的境界。这一思想理论在同洋务派、顽固派斗争中起到进步作用,但其“变”,只是“渐进”,而不是“骤变”,这是他后来思想蜕变的根源。著作《新学伪经考》于1891年刊行,康有为怀着对“祖宗之法,莫敢言变”的强烈不满,详细论证了古文经《左氏春秋》、《周礼》等书都是“伪经”,完全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尽管康有为的论断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但却引起人们的思考:既然传统的经典是假的,那么从中引出的信条就不足为训了。这就打击了正统思想赖以立论的基础,为变法维新开拓了思路。《孔子改制考》于1898年刊行,康有为把孔子打扮成一位社会改革家,同时推孔子为“万世教主”。康有为曾将《孔子改制考》进呈御览,并说明:“臣今所作编撰,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经过康有为的装扮,孔子成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先师,以此来抵制封建顽固派对变法维新的阻扰和压力。(B)特点结合129页的历史纵横回答实践(C)学思之窗想一想康有为借儒家学说宣传维新主张的利弊得失各是什么?三、维新派其他主要代表(B)阅读材料结合课本知识完成下表用心爱心专心材料一梁启超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材料二谭嗣同说:“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材料三严复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然法则的支配,不能及时进步的民族会被别的民族灭绝。但是,‘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弱国只要肯发愤图强,奋起直追,就能够在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中,由弱变强。”代表人物活动地点主要著述刊物主要思想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康、梁维新思想传播的影响课堂练习一.基础链接(A)1.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不包括A.王韬B.薛福成C.郑观应D.谭嗣同2.康有为系统阐发变法理论的著作是A.《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B《中外纪闻》和《万国公报》C《公车上书》和《上清帝第六书》D《变法通议》和《仁学》3.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政治活动的标志是A.《新学伪经考》的发表B.“公车上书”C.《定国是诏》的颁布D.强学会成立4.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是A.把变法自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