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将、主要阵地;蔡元培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必然性,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及原因。3.探究:在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中,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过程与方法目标1.指导学生在互联网、图书馆、资料室等收集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像资料等,体现有效的历史信息;组织学生分析历史史料并提出问题总结答案。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本课重点,对比历次思想解放运动,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新”意,探究本课难点问题。3.师生互动,学生全面参与,教师讲解为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探索;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使学生得出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2.在了解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的事迹过程中,感受他们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3.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把握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的地位,理解它既是资产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北京大学旧址和蔡元培的照片,提问:中国之大学,首推清华、北大,对北京大学你了解多少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时称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1912年改为现名。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促进了北大的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北大从此日新月异。她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发祥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特别是其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求实创新的学风生生相息,代代相传。在北大光辉的历史上,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是其重要的一幕。讲授新课一、《新青年》的诞生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2自然段,联系前面所学知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辛亥革命的结局等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1)政治方面: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经济基础。用心爱心专心(3)思想方面: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还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探究一: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你是否赞成这种观点?为什么?说明了什么?不赞成。原因: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说明: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为一定的思想文化奠定了基础。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观点分析探讨和分析历史问题。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在哪里?学生回答后,进一步设问。(1)为什么说1915年《新青年》(《青年杂志》)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得出结论──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首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文化。(2)为什么北大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中心?原因:蔡元培“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新青年》迁到北大。教师可介绍陈独秀《敬告青年》片段和蔡元培的有关论述(1)陈独秀《敬告青年》中的两段文字: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遁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呜呼!欧罗巴铁骑,入汝室矣;将高卧白云何处也?吾愿青年之为孔墨,而不愿其为巢由;吾愿青年之为托尔斯泰与达噶尔(RTagore印度隐遁诗人),不若其为哥伦布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