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方针的提出;三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通过学习知道“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斯大林模式”与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关系,认识这一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通过学习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以及对“斯大林模式”认识和评价,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分析、理解知识的能力。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问题探究概括阐释通过对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建设和经济政治体制的分析,培养学生从中认识斯大林体制的合理性和带来的成就及其失误,以及对苏联兴与衰的深刻影响,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全盘集体化及危害“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主要表现及评价【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1.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提出2.三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二、农业集体化运动三、“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2.主要表现3.评价重点:三个五年计划及取得的主要成就难点: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及评价【教学方法】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可采用谈话法,针对教材内容进行提问。教师课堂上可多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要充分运用教材好课本的【资料回放】、【学思之窗】指导学生阅读、思考。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搜集的数据、资料、图片和影视资料制成课件,使学生对本课知识有一个更直观、全面的了解。要多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学会学习。【导入新课】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开始。社会主义的建设客观上要求各苏维埃共和国联合起来结成正式的同盟。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统一联盟国家的成立,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声望,推动了苏联各项事业的发展。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变化。由此导入新课。【讲述内容】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用心爱心专心1.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提出在介绍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上述国内背景后,教师指出其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后,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农业国。从国际背景看,苏联的成立前后,资本主义世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已经建立,苏联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封锁。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这次大会,标志着有计划、大规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开始.让学生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了解苏联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背景。为了确保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当时斯大林认为在体制上必须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轻工业和农业必须适应重工业发展,为它提供资金。1928年起,新经济政策实际上被终止。2.三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它为工业规定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强大的重工业,作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改造的基础。从1928年至1985年,除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外,苏联共完整地执行了10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让学生阅读课本,指出前两个五年计划所取得的成效。1932年,"一五"计划完成时,苏联共建成一千五百多家大型工业企业,苏联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达到70%,已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同时,工业的社会主义成分占了99%以上."二五"计划的完成,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1937年,机床已基本自给,进口的机器只占需要量的0.9%,拖拉机等产品已开始出口。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由1917年的3%上升到10%,这时苏联的整个社会面貌改变了,它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随着前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让学生概括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