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必备:我国历史上的人口情况在封建社会,人丁承担着国家的各种义务,如兵役、徭役、赋税等,因而,人口的多寡往往反映了国家的盛衰状况。我国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对人口的控制和统计工作,史籍中保存了大量的人口资料。甲骨文中有关于人口的零星记载,但真正见诸于正史的人口资料,是从汉代开始的。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人口达五千九百余万,反映了“文景之治”后西汉国力强盛、人口繁荣的景象。从西汉到清初,在长达一千七百余年的时间里,人口发展的峰值始终未超过六、七千万的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极低。这种现象一直到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才得以改变。乾隆中叶以后,人口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人口从乾隆六年(1741年)的一亿四千多万增长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四亿一千多万,出现了封建社会中人口发展的高峰。就在这一年,马克思在曾对中国的人口问题作了如下评述:“在这个国家,缓慢地但不断增加的过剩人口,早已使它的社会条件成为这个民族大多数人的沉重枷锁。”综观历史上的我国人口,其发展趋势呈周期性律动,人口增长曲线呈波浪形态,其频率和王朝兴衰、更替相一致。一般来说,在某一王朝初期,人口往往增长很快;到了王朝的中叶,人口达到高峰,但增长势头渐缓并趋于停滞;在朝代更替、兵燹战乱的动荡时期后,人口往往锐减。不过,我国人口的这种周期性律动并不是简单的循环反复,而是在剧烈的升降中呈缓慢增长的趋势。专心爱心用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