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人民版必修2(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认识考古材料、文献材料和文物插图对于证史的重要作用。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秦与西汉两朝统治者实行不同的区域经济管理政策所带来的不同政治结果,理解区域经济管理方式的差异与统治集团的阶级属性的深层次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和历史鉴别能力。理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严格管理对其统治的特殊作用。(二)教学内容分析[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材料)等探讨有关的问题。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和总结,并对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纠正;对于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明白崇尚节俭对—个社会的重要性,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爱之情。本课内容共分为四个目。第一目介绍了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业被作为末业而长期受到压抑。进而说明重农抑商政策的基点是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但这种政策导致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阻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第二目介绍了区域经济管理的方式。通过例举秦和西汉两朝的经济管理说明最高执政集团的不同经济管理方式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往往在交替出现的分裂时期逐渐得到弥补。而分裂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又给以后出现的统一局面提供了更高的经济、文化基础。第三目介绍了中国古代工商业的管理。说明秦王朝统一度量衡,为工商业的发展规定了必要的统一标准;而且,秦政府对经济管理的措施,也达到极细微严密的程度。而西汉对经济的管理就更为严格。汉武帝时期推行盐铁官营的制度;王莽时期推行“五均六莞”的新经济政策。第四目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禁奢侈的经济政策。通过引用历史文献说明对奢侈之风的纠治,应当先自“上行”而后求“下效”。正因为历代统治者本身做不到这一点,所以,禁奢侈的政令最终难以实现。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求学生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施的原因,此外,不可忽视超越经济的政治文化的因素;理解区域经济管理的方式的差异和统治集团的阶级属性的深层次关系。(三)问题解答[想一想]1.《汉书》中记录了这样的说法:“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答案提示:译文:“现在的法律贬低商人,但是,商人已经非常富贵了;现在的法律抬高农民,但是,农民已用心爱心专心119号编辑1经极其贫困了。”原因:(1)中国古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造成商人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不可避免地致富了,这是历史的必然;(2)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依附于土地的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而地主是靠剥削农民来生存的,农民虽然名义上政治地位被“抬高”,事实上处于社会的底层,极其贫困。2.唐代诗人李敬方《汴河直进船》诗写道:“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这里所谓“取尽脂膏”是什么意思?答案提示:译文:“汴水连通淮水本来好处很多,但是既有利又有弊。统治者就是通过这条水上运输线搜刮东南四十三州的民脂民膏的。”理解:本来汴水沟通淮水对老百姓很有利,但是却成为统治者搜刮老百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