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合作与讨论1.《易·系辞》说,伏羲之后,神农氏兴起,“斩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白虎通》卷二也写道:“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商君书·画策》:“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山东武氏祠画像石神农画面有标题文字,写道:“神农氏因宜造田,辟土种谷以振万民。”仔细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谈一谈:为什么神农氏在早期神话传说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我的思路:神农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炎帝”。上述材料只是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反映了神农氏在早期神话传说中的特殊地位。其实,他之所以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是与当时的时代条件、主要贡献等密不可分的,应结合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的地位,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是中国古代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传说中的神农氏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鉴于“人民众多,禽兽不足”的具体背景,因地制宜地创制原始农具耒耜、改良农作物品种、教导民众耕作等,从而解决了远古人类的食物短缺问题,奠定了古代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基本形式,既“振万民”又达到了“治”和“王”的目的;此外,传说中的炎帝还曾经遍尝百草,为人医病,是华夏中草药的第一位发现者和利用者,并且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之一,与黄帝一起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由此可见,正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时代背景和巨大贡献,奠定了神农氏在我国早期神话传说中的特殊地位。尽管这些神话传说未必真实,但它却折射出了古代中国农业在起源时期的发展状况。2.《国语·晋语》记载:“夫范、中行氏……将耕与齐,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当时,有些人还以牛或牛耕作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又有司马牛名犁,晋国有个力士叫牛子耕。你认为这些现象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哪些问题?我的思路:这是一道理性较强的合作讨论题目,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系统归纳、整理的历史思维能力。《国语·晋语》中的记载是说:晋国范、中行氏的子孙因祸逃亡出国,准备在齐国当普通百姓,自耕而食;结果,有人大加指责,说这是将祭祀的牲畜用来耕地。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此以前,牛是作为宗庙和社稷祭祀的专用动物之一。由此可见,它与当时以牛和牛耕命名的现象,说明了春秋时期专门用于祭祀的牛,开始走下“神坛”而步入人们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体现了牛耕在春秋时期的开始兴起,也说明了人们对当时农业生产的重视。牛耕的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牛耕自春秋时期兴起以来,战国时期得到初步推广,加快了荒地的开垦进程,导致了私田的大量出现和井田制的瓦解,加速了赋税制度的变革和土地所有制形式的重大变化,最终促成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剥削方式的形成。但是,也应当看到,牛耕作为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之一,自出现以来经历千百年而无根本性的变化,至今仍是大部分农业区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农业生产的长期落后。3.民谣是客观社会现实或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广大人民的心声和意愿,历来广为流传,深受历史研究者所注重。其中,“生男慎勿举,生女不用餔;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就是秦朝时期广泛流行的一首民谣。议一议:你是怎样理解这首民谣的?它反映了哪些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我的思路:民谣中的“举”是“抚养”之意;“餔”通“哺”,以食物与人。这首民谣的意思是男丁都被征役而死,故父母相戒生男不如生女,真实地反映了秦朝繁重的力役给人民造成的悲惨局面,成为秦朝短命而亡的一个重要原因。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不顾广大人民渴望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的迫切要求,好大喜功,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他建造宫殿和陵墓。据史书记载,仅修筑骊山陵墓就动用刑徒及奴隶70万人,再加上防御匈奴的30万、戍守五岭的50万...